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76713
大小:11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05
《吉林省公主岭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2017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卡上。2、冋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來,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
2、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収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
3、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來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屮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
4、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rh子孙偿述。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吋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
5、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Z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摘自2017年1月20口《光明口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传》所说的“积善Z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
6、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B.儒家道徳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徳”。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鞫绊,去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収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
7、”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D.“阴徳”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屮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B.文川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徳福表面上的矛盾。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