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整合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课程整合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ID:41962249

大小:5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05

我国课程整合问题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我国课程整合问题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我国课程整合问题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我国课程整合问题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我国课程整合问题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课程整合问题的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课程整合问题的回顾与展望摘要:自1996年以来,学界对课程整合的研究日渐增多。通过研究可将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6年到2001年为关注的萌动期;第二阶段自2002年到2011年为研究的爆发期;第三阶段口2012Z后,可视为调整期。然而在中国掀起的“课程整合”热潮,多是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而进行的探讨,如果按照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旨趣,儿童中心或者注重儿童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将是后续的研究重点。所以,学者应将研究重心转向儿童发展,转向教学问题,并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反思,避免整合过程的异化现象,

2、努力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关键词:课程教学课程整合教学整合一、问题的提出教育界较早提出“整合”概念的是赫尔巴特,他吸收和改进了莱布尼茨与康德的统觉理论。"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v在字面上并不难理解,如美国学者Ncufcldt(1986)认为,“所谓的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结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1]。例如,从大的方面来讲,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分别是从化学、生物学整合而出的学科;从小的方面來看,也可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整合、地方资源与教学整合等。总Z,课程

3、整合不论基于何种理论或前提,其精髓都在于将原本零散的个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牛命体。关于课程整合思想的争论,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即学科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论、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自中国引介整合理论以来,仍未超出这三大范式的影响。但是,不论是什么中心的整合,其理想都是将零散的知识与教育主体整合成一个有机体,提升教学品质,促进学生发展。但是,这么浅显易懂的问题却产生了诸多的争论。课程整合到底是什么?其背后的动力是什么?立场是如何的?这都需耍深入反思。为了对中国课程整合的谱系或

4、走向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本研究将以综述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因为“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在1996年之后才为中国教育学界的共识,所以,本研究的样本采集自1996年开始。所用统计工具为IBM公司的SPSS19.0软件。二、统计结果与趋势分析1•结果分析自1996年以来,在屮国知网屮与“课程整合”相关的篇名从每年1篇发展到最高的每年432篇,18年间共4216篇;而与“课程整合”相关的主题则从最初的2篇发展到最多时的1503篇,18年间共计12177篇(详见表l)o2•相关性与趋势的分析笔者将18年来

5、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涉及课程整合概念主题的数量和篇名的数量显著相关。图1生动地展现了二者的相关性。除此之外,图1又反映了研究者对课程整合的兴趣与趋势。从图屮可以看出,研究者对课程整合的热度从2002年开始出现“井喷”,到10年之后的2011年开始有所降温。但是其研究主题的总量还时有增长,这可能是因为学者、教育者已经将课程整合视为一个自明的事物甚至应然的取向,并在行文中作为常用术语进行表达。3•阶段的划分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可以将国人对“课程整合”的关注度或者研究兴趣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

6、6年到2001年为关注的萌动期,教育界学者逐渐将研究方向锁定到课程整合,但仍未形成潮流;第二阶段自2002年到2011年为研究的爆发期,大量研究者与教育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使该研究炙手可热;第三阶段自2012之后,可视为调整期,学者对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热情有所降低,可能将以应用为主,但其发文量还会持续处于高位,并有缓慢下降的趋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划分中国对“课程整合”的研究趋势甚至可以预见未来走向。故而,下文将着重从这三个方面综述、分析、展架这一现象。三、课程整合研究的综述与分

7、析1•课程整合研究的萌动期(1996〜2001)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提出“整合教学”的尝试,如朱世能提出教学组聘请专家上课的构想[2]。而在教育学界,较早研究“课程整合”的当属学者黄甫全,他阐述了课程整合理论以及综述了国外的课程整合现状与发展走势[3],认为“整合是由系统的整体性以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的过程,揭示的是事物自身的内在机制,最终落脚于事物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变化”[4]。辽宁省瓦房店市教委组织的课程整合化实验在今天看来并无

8、新意,但在当时,其理念却是领先于教育界的[5]。之后,戴国洪、齐佩芳等(2000)尝试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李秀兰(2000)、刘延梅(2000)则较好地预见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到2001年各大学术杂志,尤其是电化教育类的杂志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章剑卫等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6],李克东的《数字化学习一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7]等,一些研究者也纷纷在《中国教育报》发文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问题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