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33992
大小:47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05
《初中化学实验总复习归纳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讲学案例;初中化学实验总复习归纳[复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常见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基本操作原理;2.掌握重要气体制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根据气体的性质进行鉴别、除杂和推断;3.根据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反应,培养应用知识解决物质的鉴别、推断、转化、提纯的能力;4.依据实验的要求和条件,设计简单实验,做出正确评价,培养综合实验能力。[知识要点与规律]一,常见仪器及其用途(一)容器与反应器1、可直接加热2、隔石棉网加热3、不能加热的10(一)计量仪器(二)漏斗(四)夹持器(五)取用药品的仪器(六)气体的净化装置10(七)其他二、仪器的组合及基本操作1、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验2、粗盐的
2、提纯溶解过滤蒸发3、溶液的配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是: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配制氯化钠溶液例1:10用足量的含不溶性固体杂质的粗盐,经提纯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操作有:①称量②过滤③蒸发结晶④计算⑤溶解⑥干燥,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④⑤②③⑤①⑥B.④⑤②③①⑥⑤C.⑤②③⑥④①⑤D.④①⑤②③⑥⑤[分析]:该题是粗盐提纯和溶液配制相结合的实验题。首先是将粗盐中的不溶性固体除去,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干燥的精盐,再按计算、称量、溶解的三步进行溶液的配制。参考答案:C例2:下图是某同学配制质量分数为0.9%生理盐水的全过程:(1)请找出上图中的错
3、误:① ;② 。(2)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时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有:固体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以及固体的溶解,从图中不难看出固体药品取用时,广口瓶塞正放在桌上,不仅沾污了桌子,又污染了药品。称量氯化钠固体时,天平的砝码和称量物放反了,问题⑵为开放型试题;可以从“水量多了”、“盐称少了”两个方面去分析,寻找可能的原因。参考答案:⑴①广口瓶塞放反了;②砝码和药品放反了;⑵①计算错误:水算多,氯化钠算
4、少了;②使用了游码的前提下,氯化钠和砝码放反了;③氯化钠中混有杂质;④量筒没有平视(仰视);⑤烧杯中有水三、重要气体的性质、制取、鉴别、除杂和推断*实验室中关于气体实验的设计规律:1、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原则:根据要制取的气体所需的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反应物(药品)和生成物的状态等来确定。102、气体收集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原则是: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以及是否能与水或空气反应来确定。收集装置选择条件难溶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的气体比空气的密度小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的气体例3:现有A、B、C、D、E、F六种装置(如下图):回
5、答下面的问题:⑴将实验室制取O2、、H2、和CO2、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填入下表中(填装置图的字母代号,下同):10制取的气体O2、H2、CO2发生装置收集装置⑵实验室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并检验生成的气体的实验时,应选用装置 和装置 连接,并对其中的 装置应做的改动是 。⑶实验室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选用装置 和 ,并对其中的 装置应做的改动是 。[分析]:根据上面分析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原则便可得出问题⑴的答案。问题⑵考虑到木炭和氧化铜为两种固体反应,生成铜和气体二氧化碳,可选用固、固加热装置B,检验二
6、氧化碳选用装置F,但由于炭和氧化铜的反应需在高温下进行,必须将B中的酒精灯换成酒精喷灯。问题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氢气的发生装置则是A,B装置则要将单孔塞换成长玻璃导管。参考答案:⑴B;A;A;C、D;C、E;D⑵B;F;B;将酒精灯改为酒精喷灯⑶A;B;B;去掉单孔塞,换成长玻璃导管 3、气体的除杂与干燥⑴解答对混合气体进行除杂、干燥实验的相关问题,可参考下列规律:①考虑干燥与除杂顺序时,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先除杂后干燥。②接口的连接:吸收装置(或洗气装置)应“长”进“短”出;量气装置(排水法)应“短”进“长”出。③尾气的处理,常采用吸收或点燃两种方法。⑵除杂方法:①加热法:气体通过双通玻
7、璃管装置时,杂质与管中药品反应而除去。如:除N2中的杂质O2,通过红热的铜网;除CO2中CO,通过加热的CuO。②洗气法:气体通过洗气瓶,杂质与瓶中试剂反应被吸收。使用时应注意进、出气管位置,应“长进短出”。如:除CO中的杂质CO2,除H2中的杂质HCl,均用NaOH溶液。除去酸性、中性气体中的水蒸气可用浓硫酸。例4:任何科学结论都要经过实验验证,实验是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弄清楚某废弃的防空洞内气体成分中是否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