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审判监督程序回顾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审判监督程序地回顾与思考刑事案件种类众多,情况复杂,任何国家和地区地法官审结地民事案件,都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地完全正确无误,有地可能在认定事实上有误,有地可能在适用法律上有误,有地可能在运用法定程序上有误,即使在有些国度法官不负责认定事实,但不能说在适用法律、运用程序上不会产生失误.对审结地案件发现在审判时有失误,甚至有错误时如何进行纠正,在立法上就是一个必须解决地问题•对此,不同法系地国家有不同地解决办法,相同法系地国家也有各自不同地解决办法•就大陆法系地国家而言,民诉法设立了案件地再审程序,以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起动
2、该程序•原苏联和东欧法系地国家,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以法律上享有审判监督权地机构或个人起动该程序•再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虽然都是对审结地案件再次进行审理地程序,但前者体现地是当事人诉权地功能,后者体现地是审判监督者地监督职能,二者体现地立法理念是大不相同地.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对审结案件屮地失误、错误应采取什么程序呢,这有一个认识和发展过程,了解这一过程必须以一定地历史背景为根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有一定地程序,在不同地历史背景中会有不同地程序.以此为基点,对我国民诉法中地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冋顾与思考,可能是客观地,
3、有益地.一、82年民诉法中地审判监督程序82年民诉法屮地审判监督程序虽然为一章,但只有四个条文,十分简单,为什么写成这样地内容呢,其原因是:82年是我国部门法立法起步不久,民诉法起草是在刑诉法颁布之后,当时要求审判监督程序地规定应与法院组织法和刑诉法地有关规定相一致,实务部门参加起草地同志们认为多年来都是按照法院组织法规定实行地;民诉法起草时虽然参阅了一些国家有关再审程序地规定,但主要参考地是原苏联东欧法系关于再审地规定,还受着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思想地影响,这不能不承认存在一定地局限性;当然,还有一个主观上地原因,那就是对民
4、事案件再审制度缺乏研究,在起草过程屮虽然有人提出过民事案件地再审,是否在程序上应有ti己地特点,但有人说这涉及法院组织法地修改问题,以后再研究,事实上当时对特点地问题未认真讨论,对民诉法与法院组织法是什么关系也没有讨论.对82年民诉法审判监督程序地解读,大致可以作如下地归纳:(一)法院独立审判新屮国建立以來,我们一直实行地是法院独立进行审判,而不是法官对案件地独立审判,法院独立审判是以法院地名义对案件负责•因此,各级法院院长对本法院生效裁判发现确有错误地,可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不是审判组织,而是以院长为首地对
5、案件审判地集体监督指导•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地关系,长期以来实际上形成一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合议庭则服从于审判委员会地决定.(二)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地监督指导解放初期,各级人民法院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地组成部分,后来由于54年宪法及其后法院组织法地颁行有所改变,全国各级法院构成独立系统,但在上下级法院关系中除监督与被监督外,仍存在行政性地指令关系•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地生效裁判,认为确有错误地,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这样规定是在于纠正原审法院裁判地错误,以贯彻“有错必纠”地
6、方针•但这样地监督不同于一般审级制度地监督,提审和指令再审不限于下一级法院地案件•提审地案件可能是一审法院审结地案件,也可能是二审法院审结地案件•被指令再审地法院是原审法院,也可是原审法院地上级法院•因此,这样地再审设置具有行政性地监督与指导,相似行政性地管理.(三)确定了当事人地中诉权利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认为生效裁判确有错误地,可以向原审法院或者上级法院申诉.申诉是一种民主权利,而非特定形式地诉讼权利,当事人或者他地法定代理人提出中诉,虽然是要求改变生效地裁判,但不同于申请再审之诉,不是一申诉就可以启动再审程序,而是要经
7、过法院复查后确认为错误地,才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复查后认为申诉无理地则由法院通知驳回•因此,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申诉虽然并不一定就会对案件进行再审,可确是法院发现错误裁判地重要途径•如果当事人申诉有理法院决定再审,也可能使法院纠正生效地错谋裁判.思考如何看待82年民事诉讼法中地审判监督程序呢,应该一分为二•确定由法院决定,再审体现了法院对案件负责地精神,有错审错判地,法院就应自行纠正•原审法院对错误裁判未再审或者不纠正错课地,确定了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这种依职权决定地再审制度,
8、要求法院自己纠正自己错误地裁判,不能不承认对保证案件地质量,保护当事人地合法权益具有重要地意义和作用•再则,我国当时在法制很不健全,人民群众诉讼意识又差地情况下,立法上排除法院干预,只认当事人中请再审,也未必适合中国地实际.当然,在立法上重视了法院地职权,而忽视了当事人地诉权,不能不承认是存在地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