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04285
大小:1.40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9-04
《宋代的科举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讲 宋代的科举制度基本史籍与研究状况主要内容及特点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一、基本史籍与研究状况(一)基本史籍1、《宋史·选举志》。附:何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日本学者佐伯富《宋史选举志索引》。2、《文献通考·选举考》。3、《宋会要辑稿·选举》。蒙文通豪迈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然后再及其他。……治史则当以《文献通考》为基础。钱穆高明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此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此须通彼
2、此。(二)研究状况大陆地区:朱瑞熙参加《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分册》有关科举名词的解释;张希清著有《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并发表了不少论文;何忠礼出版了《科举与宋代社会》一书;龚延明等主编有《宋登科记考》。文学界的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等。港台地区:李正富《宋代科举制度之研究》;金中枢主要用力于北宋科举制度的研究;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在国外,以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最多。荒木敏一《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以中岛敏为首的部分东京学者,成立了“宋史选举志研究会”,出版了《宋史选举志译注》3卷。最近高津孝出版
3、《科举与诗艺——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西方对宋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代表学者有柯睿格(E.A.Kracke)、贾志扬(查菲,John.Chaffee)等先生。其中贾的《宋代科举》一书(有中译本)最具代表性。制度史研究的新趋向——从静态走向动态代表性论文: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李立《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方法之反思》,均载包伟民主编的《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代表性专著: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二
4、、主要内容及特点(侧重唐宋的比较)(一)考试程序上:增加殿试,确立三级制殿试图开宝六年(973年)一位进士徐世廉建议推行殿试的奏疏: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敢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下百数,常常赘戾,以其受于人而不自决致也。为国家天下,止文与武二柄取士耳,无为其下鬻恩也。(柳开《河东集》卷八《与郑景宗书》)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宋太祖还值得注意的:一是在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开始推行三年一开科场的制度,终宋不变
5、,也为后来各朝各代沿用;二是殿试不淘汰。从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开始,一般对省试上来的进士不再淘汰,都有及第的机会,只是在名次的先后上有变化,这也为后来历代所沿用。建议阅读:何忠礼《宋代殿试制度述略》,载《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二)考试规范上:建立糊名、誊录,制度更加严密主要建立了别头、锁院、糊名(弥封、封弥)、誊录。其中糊名、誊录最为重要,是我们介绍的重点。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欧阳修指出: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
6、情如造化,至公若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三《论逐路取人札子》)苏轼的无奈:《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诗送之》一诗(《东坡全集》卷十七):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时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青袍白纻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买羊沽酒谢玉川,为我醉倒春风前。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癯仙。宋朝出现糊名、誊录与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有关。唐朝时的科举制度还带有很强的荐举制的特点,所谓“通榜”(“行卷”)、“公荐”,权、情、私还很重,这与当时士家大族的力量很
7、盛有关。经过唐末五代的冲击,到宋朝,士家大族势力大减,寒门庶族上升,他们的利益要保障,就需要与权、情、私做斗争,建立起更为严密和公正的考试体系,从而更为完善。建议阅读:张希清《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述论》,载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三)考试内容上:从重诗赋到重经义王安石主持变法,科举改革最突出是两点:一是在考试科目上,废罢明经诸科,独存进士科;二是废除进士科考试诗赋的传统,改以经义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规定: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
8、《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四)考试结果上:直接授官与取人大增唐朝吏部铨试: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