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整理(me)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整理(me)

ID:41889215

大小:12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4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整理(me)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整理(me)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整理(me)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整理(me)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整理(me)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整理(me)》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人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貝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町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鮫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了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轴射越强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人气运动状况的垂r必界对流层r人气温度随离度增加而降低

2、,原因是对流层人气的热竝。云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一该层的臭氧大虽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高层大气J高层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定高度后乂上升很快。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f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吸收红外线;■大气对地而的保温作用反射:无拡择性。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削弱作用1太阳->太阳辐射…地面f地而辐射―人气->大气轴射i宁宙空间1大气逆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血因素、

3、气象因素。第三节大气环境(二)一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一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一差v异,引起大气运动y/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一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一水平运动、冷却下沉/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區压指向低压)风向与卒Y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奄,南半球向左)压线平行卜风向和等压线斜交.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一(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热力因素,

4、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索,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5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屮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J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肓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人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

5、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塑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

6、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乞卩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厂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一气压值越低。如下图*~温度由高到低是ABCD。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BACDo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城市热岛环流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意义:(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海陆

7、风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恳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Va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r/★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类型成因风向特点高空大气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气压带名称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

8、低压带0°附近热力作用受热膨胀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