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873530
大小:138.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9-04
《第11讲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11讲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缺失性体验: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需要的未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使个体产生缺失性体验。马斯洛所讲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未能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缺失性体验。一人生经验系统中的缺失性体验例1狄更斯的缺失性体验狄更斯童年时曾到一家黑鞋油作坊做童工,这一经历给他的缺失、痛苦之情保持在他日后的整个生活中,直到晚年。法国文学史家卡扎明说,在狄更斯的内心王国里,“我们感觉到有一个颤抖的形象——一种辱没人们灵魂的贫困所引起的痛苦(他早年的难忘经历是他一生的耻辱),在他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这段经历起着决定性作用,即使他摆脱了苦难,他还是永
2、远不能忘怀那些辛酸的日子。对这些日子的模糊回忆是他一生发迹得志的重要秘诀”。单纯的缺失并不意味着深深的痛苦,甚至可能不为人所知觉。狄更斯的痛苦实际上源于一种强烈的对比,即做童工之前童年时期与做童工这一时刻的对比。狄更斯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他的父亲对他宠爱备至,而他本人也对未来充满幻想,他决没想到自己会做童工,回忆这段生活时狄更斯自己说过:“我堕落到和这些人为伍,把这些每天的同伴和我快活的童年时代的那些伙伴比较一下,眼看我成长为有学问名望的人的希望在我的胸中破死,我灵魂中秘密的痛苦是没法可以来形容的”。狄更斯的痛苦不仅仅是他当了童工,而是由于他事前曾幸福地生活,而且有着对美好前途的憧憬。他万
3、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与童工为伍。不仅如此,狄更斯晚年对童年时期生活的回忆还有他日后的经验的因素。狄更斯做过几个月的童工,但不久就在写作上一举成名。从此一帆风帆,扬名四海,生活如意。这些日后的经验反衬童工时期的回忆,才使他深觉这种回忆痛苦难耐。这正说明,缺失性体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整体性的人生经验,它的强度常与反差度或对比度相关。事实上任何体验都不仅是由对象直接“提供”的,而且也是在某一对象的刺激下主体所做出的主动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建立在整个人生经验基础上的,人对缺失的感受当然也是如此。“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狄金
4、森二缺失性体验与异常认知题:缺失性体验为何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1)缺失即不满足。此时主体为克服缺失、求得满足,会调动自己的各种心智力量。2)康德注意到了缺失对想象力的激发作用。“缺乏对象比有一个对象更能激发想象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当一个人在干燥地带,也许梦想到许多神奇的花园,内有树木,枝、叶、果。现代心理学表明,人处于缺失中,有着知觉活动的明显变化。例3在“感觉剥夺”的状态中,人对于极微弱的刺激也会有敏感的反应。3)缺失状态中的幻觉和错觉。在缺失状态下,个体认知的活跃是为了消解缺失,但并非总能达到目的。在此情况下,个体往往会出现某些奇异的心理,如产生错觉、幻觉。心理学家认为,许多
5、错觉、幻觉与个体内心的欲望有关,当个人的强烈欲望无法满足,处于严重的缺失状态之中时,个体往往会将心中的欲求所形成的意象幻化到某一现实对象上,以至将与所需对象有某种相像之处的对象认错。例2卓别林《淘金记》中的寻金者,因饥饿将穿了一件破皮袄的同伴看成是一只令人眼馋的大鸡,这属幻觉。例3子夜歌南朝民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例4唐诗《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以上二首诗所描写的是缺失状态中出现的错觉和幻觉现象。4)旧逻辑思维:指的是不同于普通逻辑的另一种思维,其特点是把仅有某一相似点的两种事物看作同一的。严重的缺失性体验即是这种特异性体验。当个体处于严重
6、缺失之中时,他无法现实地获得所需要的对象,旧逻辑思维即开始发挥作用,促成了奇异的认识活动。所谓情绪化、人格化只是对这些认识现象的描述,而没有揭示它的奥秘。这种独特的认知实际上是旧逻辑思维的表现,而它与逻辑思维结合的一瞬,就转化为艺术中的暗喻或象征,实际的认知活动可能只发生在刹那间,但一刹那间已完成了两种思维的撞击。例5辛弃疾于寂寞孤独中将青山看做挚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时,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三缺失性体验与创作动因1)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往往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动因。例6曹雪芹、鲁迅等人若不是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可能不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2)失去的事物的意象因
7、情感而愈加鲜明。例7南唐后主李煜心中时时有着失去了的旧时山河,也时时有着一江春水般的忧愁。3)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由什么样的情感所推动?有的说是强烈的痛苦,有的说是欣悦的情绪。黑格尔:把创作活动与“苦恼意识”联系起来;叔本华:认为唯有痛苦才激发人的各种心智能力;厨川白村: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的观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韩愈:“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穷而后工”说。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因看上去是痛苦或者幸福,但实际上所谓痛苦或幸福本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