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

ID:41862709

大小: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_第4页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周锦章近年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不仅形成了全国性、整体性的系统普查工程,而R全社会的认同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屮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神速,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1028个,“非遗”传承人1044位,通过文化普查收集到的珍贵实物和资料达26万多件,“非遗”资源总量近56万项。然而,与数量的壇长速度相对应的,则是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社会组织是政府,企业单位和学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保护活动,但

2、民众的热情度不高,服务性、权益性屮介组织的发展相对滞后,笔者称之为“结构性缺失”。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提高效率。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着经济、文化、环境、治安和民生建设等种类繁多的事务,现有的组织体系负担过重,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无法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在申请文化遗产之前,准备数据、材料等工作非常积极,一旦申请成功,便放松了管理。第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和保护效果冇限。尽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伊始,政府就倡导“重心下移,立足基层”,想将工作的重点下放到与地方文化传统息息和关的基层社区当中,但在现实中似乎演变为将工

3、作任务下派到基层组织,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呈现较浓的行政化倾向。笔者曾到某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调研,据主要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反映,他们的工作,事无巨细逐件上报,每年需耍填写政府各部门的表格就有近万张,并且还要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平时还需深入街道宣传和调研,开展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基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第三,非遗保护不能各唱各的调。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持急功近利的心态。于是,出现了六省争抢“牛郎织女”的籍贯,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于“梁祝故里”的归属,一部《三字经》令两城市打得不可开交等现象。尽管一些传统

4、非遗项目可以经过包装和商业运作产生一定的效益,但大多数非遗项目本身的文化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其生命力己经相当脆弱,在极不成熟的情况下走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路子,只能对“非遗”项口造成损害。还有i些地方的非遗成为旅游景点,变成吋尚消费品和文化标签。过分商业化的非遗,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解决上述问题应在继续改进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培育社会志愿服务组织,探索建立政府、科研单位和民间组织等多元实体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形成社会支持网络,将成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的力量源泉。首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调动民

5、众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在发达国家,政府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协调与规划,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技术支持,民众的广泛参与在非遗保护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参与组织培训、公众教育、制定标准、管理环境、促进建立保护区,与政府协调管理,自己具冇清晰的目标范围,对各方意愿能够理解、尊重和支持,有一定的资金来源,有可检查的标准,能实行联合决策等,这些都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从我国的情况看,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开展多种层次、多种方面和多种形式的教育,使民众通过学习和

6、培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水平,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发展有更为广阔的制度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各级政府的权利和职责,而且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只有民众自觉、倾心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冇强盛的生命力。要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东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上來,精心呵护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鼓励民间自发地培育和发展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内外部文化成员对非遗产品的共同欣赏和保护管理。文化本来就是广大民众创造的,只冇深入民心,文化事业才有生命力,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7、其次,利用我国组织资源的优势,建立层级管理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民间志愿服务力量的优势。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出现了i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者、志愿者和行动者。他们从历史意识、个性风度和审美欣赏的现实出发,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利生活方式。同时,-•些企业对屮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颇为积极。但上述志愿服务力量多是地域或行业行为,缺乏规范的组织和足够的公信力,相对来说,其规模比较小,效果比较有限;多数组织缺乏对志愿者管理的约朿机制,往往造成人员流动快、队伍不稳定。解决上述困境的关键,就在于发挥政府组织资源的效能。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国家授权的民间非物质文化

8、遗产保护平台,由文化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将呈散兵状的志愿者统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