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836856
大小:4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3
《荐书-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家品论】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宗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节选)一、两次危机的区别点在提炼两次危机的共同点Z前,十分有必要看到两次危机存在的巨大区別。非常明显,两次危机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的程度不同。从危机爆发初期的情况看,1929年大萧条造成的经济总最损失和商业破坏要人人超过木次金融危机。但木次金融危机的示续发展演变II趋复朵,美国失业率连续两年多居高不下,持续维持在9%上下,房价仍在低位徘徊,复苏过程曲折反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不断深化,经济社会政治产生共振,负向反馈,不确定性和风险持续提高。总的來看,这
2、次危机尽管短期杀伤程度要轻,但调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深度影响难以估计。归纳起来,两次人危机有几点主要的区别:1・人口结构不同。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也会产牛重要的作用。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较轻,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髙。而木次危机发4:的时候,人口的年龄己大大提升,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①,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受教育程度提高,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人们更乐于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①以美国为例,1929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3%,2007年则
3、占12.6%(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乙技术条件不同。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Z后,阳本次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在两次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技术进步的程度大人捉高。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主要国家具有相互制衡的能力,鲜有国家寄希望于通过世界战争解决国家利益争端。相反,核力量造成的“恐怖平衡”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同时,本次金融危机是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产生的,这会加重风险的扩散和共振,使这次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n市场同步波动更明显。3•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人萧条示,资木主义国家吸收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无到有且日趋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稳定器和刹车系统。另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牛后,基于对上次人萧条的认识,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都对经济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山落体的状态。因此,木次危机对经济和社会的短期损害还没有达到上次人萧条的程度。4•全球化的程度不同。在联合国、国际货币棊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框架下,各个国家Z间的相互依存度人大提高①。目前全球的货币制度以纸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传统的金木位制度,资木市场开放的程度人大捉高,跨境投资现象比较普遍②,跨国公司的全球
5、布局使得单个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更加交融。虽然会有保护主义的思潮和损人不利己的种种行为出现,但是这些做法将损害木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因此将是短命的。(①1928年全球贸易占世界GDP的16.7%,2007年则占51.6%(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1980年总额为5190亿美元,2007年达到18330亿美元,年均增长5%,高于同期全球GDP3.4%的增长率(数据來源:IMF网站)。)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上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壯界的危机,欠发达国家受到严重的外部震荡,但只有消极接受的
6、无奈,没有力量拉动全球经济回升。而木次危机截然不同,全球力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①,在发达国家内需下滑的时候,世界出现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这些国家的巨人需求对经济卜•滑的拉升作用加大,全球经济危机可能从屮心扩散到外围,但是从外围折射到中心的力量巨大。(①1929年美、欧、日以外的亚非拉国家GDP合计占世界GDP的23.3%,2010年则占到42.6%,危机期间的2009年金砖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90%(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千年史》,人民网等)。)二、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通过比鮫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Z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初步得
7、到十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乂是萧条的原因,重人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是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后发生的,而这次危机则发纶在“第三次浪潮”之后①。重大的技术革命总是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这不但改变着生产函数和产生“毁灭”的创新效应,而且每次技术苹命都对社会结构、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对比产牛深远而根本性的影响。如果牛产关系调整滞后于技术创新后牛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调整滞后于经济基础变化,潜在的危机风
8、险必然加人。对这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做出过十分到位的描述,康德拉季耶夫也做过大量研究。所不同的是,从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