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物柴油及生产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7年1月Oct.12007工业经纬第4卷第1期Vol.4No.1生物柴油及生产概述高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摘要]生物柴油作为柴油的替代品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并且已经投入生产应用。本文对生物柴油的产生背景、概念、成分以及与生产相关的反应原理、影响反应的因素、生产技术路线、工艺示例、生物柴油的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生物柴油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生物柴油生产概述[中图分类号]X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7)-01-028-08GeneralStudyonBiodieselandItsPr
2、oductionGaoQingYangzhouCollegeofIndustrialTechnology,Yangzhou,Jiangsu225127Abstract:Biodieselasthesubstituteofdieseloilhasbeenexploredcomprehensively.Thispaperoutlinesthebiodieselfromseveralaspects,includingthebackgroundoftheorigin,itsconceptionandcomponent,theprincipleofre
3、actionandfactorsinfluencingthereaction,thepathsoftechniquesonproductionandanexampleofthetechnology.Theapplyingprospectinourcountryispredicted.Keywords:biodiesel,production,summarize一、生物柴油提出的背景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产品;醇类燃料如乙醇等也主要由于地球化石油能源资源有限,随着世界工业用作汽油的替代品种而使用,但成本较高;生物燃料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急剧增长,导致
4、石油价格不断主要用作柴油的替代品。上涨、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全世界都面临着能源短缺生物燃料主要是指由植物中获取的燃料,还包的危机。石油能源按目前的使用和开采速度,50年括从其他可再生资源如动物脂肪和已经使用过的油内世界石油资源将要耗尽[1]和脂肪中提炼获取的燃料。其中植物油分子一般由。同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汽车[3]14至18个碳的链组成,与柴油分子的组成相似。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是造成城市“光化学烟植物油的性质与普通柴油相当接近,尤其是植物油雾”污染的频繁出现以及现代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酯的有些性质如冷
5、滤点、闪点、十六烷值、硫含量、氧主要原因。因此,寻求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和经济可含量及生物可降解性等都优于普通柴油。植物油的行的代用燃料已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含氧为10%-11%,尾气排放低,具有优异的环保特目前已经开发的代用燃料可分为非含氧代用燃性。另外,植物的生长期远短于石油的生成期,植物料和含氧代用燃料两大类[2]可人工种植,且生长过程中吸收CO2,对减少大气中,前者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LPG)及氢能源等,后者包括二甲醚(DME)、醇类的CO2有深远意义[4]。燃料及生物燃料等。这些燃料中,虽然天然气、液化植物油由于种种性能缺陷
6、[5],很少直接应用于内石油气、氢均已早已投入使用,但由于使用机械的内燃机,必须经过改性处理。比较常见的改性方法有下部构造以及燃料的补给及贮存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列几种方法[6]。它们的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二甲醚作为汽油(一)直接混合法:将天然油脂与石油柴油、溶剂的替代品,可以由一碳原料(如甲醇)直接合成,是一或醇类按不同比例直接混合后作发动机燃料;[收稿时间]2007-1-3[作者简介]高庆(1969-),男,江苏扬州人,硕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生物工程。-28-2007年1月Oct.12007高庆:生物柴油及生
7、产概述第4卷第1期Vol.4No.1(二)微乳液法:将动植物油与甲醇、乙醇和1-丁生物柴油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工程师Dr.醇等混合制成微乳液直接应用。RudolfDesel,于1985年提出,并在1990年巴黎博览会上展示了使用花生油作燃料的发动机[9](三)、高温裂解法:在惰性气流中将甘油三酯裂。生物解成一系列混合物,包括烷烃、烯烃、二烯烃、芳烃柴油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和羧酸等。代初,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得到了大力发展[10](四)交换法:利用甘油三酯与低级醇在催化剂。作用下得到脂肪酸低级醇酯,即生物柴油,这是目前(
8、一)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油脂改性的主要方法。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低级醇酯,即软脂酸、这几种方法中,混合法和微乳液法属于物理法,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长链饱和或不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