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809384
大小:222.53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9-02
《砂光机项目投资计划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砂光机项目投资计划报告一、砂光机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背景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走向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甚大。全球范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而创新因素是推动制造业大迁移的重要动力。当前,制造业升级和迁移面临的最大现实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向美国转移;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
2、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30多年来中国逐渐成为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二)项目名称砂光机投资项目(三)项目承办单位该项目承办单位为XXX投资公司。在本着“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宗旨,高瞻远瞩的经营方针,不断创新,全面提升产品品牌特色及服务内涵,强化公司形象,立志成为全国知名的产品供应商。二、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综述(一)项目建设选址本期工程项目选址在XXX科技园。(二)项目建设地概况园区不断完善产业园区环保设施。优化产业园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推进产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施产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废气专项治理、固废综合
3、利用三大专项行动,入园企业符合产业园区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各项目环评执行率及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产业园区各类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处理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85%以上,水泥、钢铁等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三)项目用地性质本期工程项目计划在xxx科技园。(四)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属于工业项目建设占地规划区,建设区总用地面积44122.05平方米(折合约66.15亩),净用地面积44122.05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66.15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
4、,按照砂光机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砂光机制造和经营的规划建设要求。(五)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66.27%,建筑容积率1.29,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47%,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88.14万元/亩,根据测算,本期工程项目建设完全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三、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一)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实施3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各方面、各地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进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得以加强,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提速,
5、一些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明显提髙。表征制造强国的一些指标,如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制造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数),2016年与2012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近年来髙度重视制造业研发创新,2015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为2.01%,近五年来首次超过2%o在推进智能制造中,一批试点示范企业通过实施制造智能化,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耗降低10%,充分显示了这些企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勇立潮头的精神。同时,这些
6、企业还带动了尚处在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的制造企业。应该指出,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不论国有、民营抑或内资、外资,都积极参与其中。不少在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自动化业务因此而有大幅增长。国外品牌的智能制造装备在中国市场的增长,也是有目共睹。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16年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市场销量42963台,同比增长25.2%,与上年度相比,增速加快19.1个百分点。平面多关节(SCARA)机器人销售9553台,同比增长51.9%。两者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分别为78.5%和88.7%O与其说是企业的性质或是《中国制造2025》的指向性而影响其市场准入,不如说
7、是企业的实力与服务水平影响其在中国的市场状况。(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今年1一7月,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和8.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7%,16.4%和14.8%……新经济正在凝聚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三)经济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更好满足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