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二地理上册期末综合题总复习-1背诵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A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被称为湖W_省。(2).C、D、E、H这三个省区中,既是我国最北端所在的省又是我国最东端所在的省是C(填字母)。⑶.我国东部地区相邻的海洋主要有:1_渤海、J黄海、东海和L南海。(4)岛屿:G台湾岛、H海南岛。3、读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以下填空。(1)根据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降水量的多少和各月的分配情况,分析判定四城市分别是:A哈尔滨B_北京C武汉D广州(2)比较四城市的气温资料可以看出: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3)四城市均位于我国季风区
2、(季风I)7月At絳水炽5(>o25<>2001>(»1()050初二地理上册期末综合题总复习1背诵版1、我们伟大的祖国,地理位置优越,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读下图并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居世界第3位,陆上相邻的国家有14个,其中邻国①是蒙古。(2)内蒙古自治区风光绮丽,来内蒙古自治区可以欣赏到的旅游景观是(D)①马头琴演奏②竹楼村寨③草原风光④沙滩椰林⑤沙漠探险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⑤(3)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B是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为北京市,这里既有高楼林立,也有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一一四合院;D为吉林省:E省区的省会城市是_星明—,其美称为"春城”;F省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高山族。(4)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分布的总体特点是黑河-腾冲一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这是由于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2、下图中的英文字母代表我国相应的省级行政单位,根据我国政区图完成下列各题。区、非季风区),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年中,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降水最少;从图中可以得出,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晩,雨季长
4、;北方雨季开始晩,结束早,雨季短°(4)A、E均为温带季风气候,C、D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气温差异因素是纬度位置。4、读中国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山脉①是天山山脉,其山脉北侧为准曙尔盆地(该盆地北部是阿尔泰山),南侧为—<里木盆地,该盆地南侧是—星仑山脉,所以形容新疆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杰山脉②是连山脉,它長我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3)山脉③是秦岭,此处是我国一月份0°C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4)河流④是黄河;海洋C是渤海。(5)省区:⑤四川省,⑥西藏自治区,⑦福建省;(6)邻国
5、:A俄罗斯(国家),B韩国(国家),D哈萨克斯坦.(国家)5、读我国沿北纬36°附近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特低,呈阶梯状分布分布。我国地势的主要是西高东(2)我国地势共分三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是第一级阶梯,地形以青藏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年原,丘陵为主:它再向东到近海海底地形大陆架;我国首都北京位于第三级阶梯上。(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影响: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对河流影响:受地势影响,大多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6
6、.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X(1)写出我国以下气候类型: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E高原山地气候。(2)我们所在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o(3)右图反映的;i影响我国的夏(夏、冬)季风,该季风是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的暖湿气流,在它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该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有利于农业生产,但也容易发生旱涝灾害o(4)由上图知我国诊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
7、北内陆递减o(5)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容易爆发寒潮灾害;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旱涝灾害。7.读“黄河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A巴颜喀拉山脉,注入G渤海。(2)黄河在B处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3)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C为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D为桃花峪;C、D之间的黄河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由于该高原土质疏松,缺少植被保护,该地区夏秋季节又多暴雨,加上支流又多,较大的支流E为汾河、F为渭河,所以该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使得黄河成为世
8、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又由于黄河下游流经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这些泥沙的很大部分就沉积于下游河床,形成举世瞩目的“地上河”。(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黄河上、中、下游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综合治理?在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