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762266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1
《申论雾霾天气(环境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雾霾”逼近 【背景资料】 新年伊始,中国中东部各地就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一时间,雾霾、PM2.5“爆表”成为坊间热议、微博热门话题。在这样的天气下,“加强空气治理,反思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改善空气污染,也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随着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的发布,市民开始抢购防尘口罩,医院就诊患者直线上升,机场高速公路封闭,而上述这些问号也开始萦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就在1月12日晚上,“雾霾”也成
2、为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播出时长几乎占了当天《新闻联播》的三分之一时间。 为何天气会这麽差?雾霾对身体伤害有多大?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极端天气的责任如何划分?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解析】 第一、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立法应该说是已经很全面了,但仍然存在需要改善等问题。此外执法不到位、民众自觉守法意识薄弱等原因均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种种问题,如果现有法律执行到位,大气污染肯定控制得比较好。 第二、环保法律未能落实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环保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太低,如果要维持现状的话,环保的投入应该占GDP的2
3、%﹔如果要改善污染现状,投入要达到3%。而现在投入不足。 第三、除了自然地理等因素外,灰霾的罪魁祸首就是机动车尾气、燃煤以及工业污染。现在最重要的污染源就是机动车尾气,而尾气中的某些污染物远远比二氧化硫等危害大得多,其中就以PM2.5以及氮氧化物为显着代表。如何减少私家车以及公务车在灰霾天气的出行是现在急需解决的命题。 第四、人人都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为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呼吁大家都出一把力,政府环保政策要真正硬起来,落后产能必须淘汰出局,党政机关做出表率,少开公车,有车族都来响应,大家一起减少尾气排放。 第五、中国的
4、环境污染仍在积累中,近年的治理虽有一定收效,但问题的严峻性没有好转。宏观原因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仍未完成,基础建设方兴未艾。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工地,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且正在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汽车王国”。中国生产全球70%的钢铁,约一半的水泥,这些情况使当下的中国不可能像西方一样洁净。雾霾中看“人与自然” 近日,大量一线城市被雾霾笼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 目前,人吗对“人与自然”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一方面,遭遇连绵不绝的自然灾害,看着沙漠侵蚀我们的生存空间,人们敬畏自然;另一方面,
5、 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人类又妄图征服自然。这两种认识都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看到:全球40%耕地已废耕;每年有1千300万公顷的林地消失;大量生物濒临绝种危机,生物族群以快于自然率一千倍的速度死亡;75%的渔产品种类已耗尽或面临耗尽危机;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已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地球上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 可以说,这一切就是人类“破坏性活动”不断叠加的结果。“要悲伤已经太迟。”我们需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 为此,首先我们要要树立整体生态观。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
6、处,就要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头脑中牢固树立起整体生态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突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运用各种治理措施综合治理,坚持科技进步原则,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再次我们要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转变经
7、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要下大决心淘汰、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设备、工艺和企业;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环保认证。 最后政府部门要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重大项目时,要严格进行战略环评并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要认真贯彻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环保机构管理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站
8、和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监管能力;要加大自然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地方法规的建设、执法和处罚力度,让生产者自觉追求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让消费者自觉选择环保的消费方式。 同时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提升全社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把节约资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