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ABB变频器在火力发电厂中对泵的控制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ABB变频器在火力发电厂中对泵的控制应用邵维利华润电力江苏检修有限公司X关注成功!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网易微博摘 要: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高智能化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无人化生产成为了未来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是国家生产制造的最基本的因素,而火力发电又是电力供应中的主力,结合电网和自动化控制是当前必须承担的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ABB变频器的概念,主要包括其作用和分析改造,实现了提升泵的控制应用。关键词:ABB变频器;火力发电厂;泵;0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
2、家对节能降耗也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得到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此背景下,变频器的出现使复杂的调速变得简单化,缩小了设备的体积,降低了故障率,使传统技术得到了更新和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脚步。1ABB变频器的概念1.1变频器的作用变频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节能性,就ABB变频器而言,全球范围内生产、应用、安装、运行中的变频器,最少每年能够节省1000亿千瓦时电力,相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将近10000万吨,对地球生态保护的意义十分重大。1.2变频器的分析ABB变频器是ABB集团研发的知名变频器品牌,是性能稳定、组合丰富、功能性强的控制技术
3、,在变频器市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公司使用的ABB变频器型号为ACS800,其性能较ACS550变频器而言,功能更加强大,性能更加良好。2ABB变频器在火力发电厂中对泵的控制应用2.1ABB变频器控制原理目前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提升泵在主回路上仅仅设置了进线断路器以在突然情况下启动保护,而在控制回路侧则设定了以下三种回路:现场启动/停止回路、自动/手段转换回路、速度给定回路。ABB变频器的应用于控制回路,通过预先设定净水池的最高检测水平线来实现对泵的控制,即:当净水池最高检测水平线超出预定值时根据压力ABB变频器自动调整泵流量[2]。2.2ABB变频器应用宏的设置在整个AB
4、B变频器控制单元中包括两种模式,分别为标准宏和用户宏,并且二者之间能够通过调控实现不同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若选用PID应用宏,则应该先恢复当前应用宏的出厂设置,然后再根据现实生产需要进行设置。但是在PID-CTRI标准应用宏模式中ABB变频器无论是自动复位功能还是手动复位功能均无法通过屏幕进行选择,只有当泵运行故障发生后通过操作界面中的RESET键方能够促使系统复位。其目的在于杜绝泵故障还没有排除后就投入使用,对人身安全、设备的运行产生安全威胁。2.3ABB变频器控制流程火力发电厂泵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ABB变频器处于待命状态,无论是速度控制信号还是过程控制启停信号始终处于高电平
5、。如果需要实现流程控制目的,在启动ABB变频器后经过操作界面进入速度控制界面,通过系统自带的编程功能调整信号参数并予以优化组合即可以设定出与现场实际控制所需的控制模式,对火力发电厂泵的运行实现全程控制[3]。泵的启动和睡眠通过激活功能来实现,设定检测的电机速度值和睡眠启动延迟时间。受PID控制的泵电机的实际转速低于设定值,低速运行时间大于设定睡眠启动延迟后,变频器便进入睡眠状态,电机立刻停止运行。2.4ABB变频器功能设置泵的设置不宜单纯采取PID模式加以控制,原因在于泵电动机在启动的一瞬间无信息反馈,瞬间输出量以及输出电流均处于较高水平,容易损毁电机而引发故障[4]。而加装有
6、软启动功能或者是频率/速度控制功能的ABB变频器则完全能够避免此类情形的再次发生,在泵电动机启动时进行实时监测,当平稳运行后系统自动切换至PID模式,源控制模式即刻停止工作。如果ABB变频器采取的是手动控制模式,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作业现场工况参数随时都有可能变化,泵电动机需要经常性的启动与关闭,而为了对泵实现自动控制并降低频繁的启动/停止对电动机带来的损害,就要求ABB变频器必须具备睡眠/唤醒功能,此方面内容也是火力发电厂泵自动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3结语ABB变频器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自动化控制装置,将其应用在火力发电厂泵的自动控制工作中无疑能够大度提高控制效率、提高管理水平且满足了
7、目前国民经济节能环保的总体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魏正旺,孔波.ABB变频器在生产加工中的可靠运用[J].电子世界,2017,08(19):145-146.[2]陈蕊,展望.ABBDSU防晃电设备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ABB变频器晃电停机的解决方案[J].石化技术,2016,05(09):294-295.[3]梁川,刘振华.汇聚ABB领先技术展示“物联网+”魅力——“2016ABB自动化世界”活动在武汉盛大开幕[J].造纸信息,2016,07(06):69-71.[4]赵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