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726773
大小:95.9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30
《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勿让献爱心变作一场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勿让献爱心变作一场秀【素材冋放】2017年07月15日据中国Z声《新闻纵横》报道,“20万元现金支票属于一个演出道具,不应该视为爱心捐款。”说这话的是邯郸新愚公希望小学捐款仪式的一个负责人。近日在当地新建成的希望小学的爱心拍卖会上,一家单位将写有20万元的现金支票模型送到校领导手中。可校长还没來得及平复激动心情,就被事后拿到手的薄薄2000元浇了个透心凉。当他询问活动主办单位能否捐助学校20万元时,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负责活动的演出公司则表示,20万现金支票属于一个演出道具,不应该视为爱心捐款。【素材解读】慈善原本是一项十分庄严
2、的事业,是爱心人士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完全自觉自愿地奉献爱心、援助弱小,是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慈善是通过救济、援助或者捐赠等手段来达到对人类的关爱或增加人类的福利。可是在一些无良商家的策划下,慈善活动嬪变成某些人走秀、展示假慈假悲的平台,这是亵渎慈善的本质屈性,是对人类文明的侵蚀。商家对贫休I学生进行捐款“绑架”,将原本应是纯真的慈善活动变成赤裸裸的商业欺诈,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实际捐出的只是一种缺失社会诚信的表演,表面上看是博取观众眼球,赚得了好名声。可自食其言一旦被揭穿,在光天化日之下露出假仁假义的丑恶嘴脸,等于是打自己
3、的脸,砸自家的招牌,得不偿失。【适用话题】要杜绝假慈善假捐赠献爱心岂能逢场作戏没有诚信的企业走不远不少贫困学生本来就有一种自卑,商家这样做,是往他们的伤口上撒盐,是残忍的精神虐杀商家设计圈套,让贫困学生为他们假惺惺的人道慈善“助演”,是一种戕害贫困群体基本尊严的丑恶表演恪守慈善的本分,让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得到帮助,让慈善回归其本质屈性,让慈善永远闪烁大爱的光坏,而不是蒙受逢场作戏的灰暗【素材锐评】爱心捐款可不是演出,意味着承诺和担当20万元的捐款不算小数,能够让捐款者博得热衷公益慈善事业的美名,但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时,却只有区区200
4、0元。这无疑是将捐款作为演戏,作为欺骗公众、戏耍受赠人的骗局。如果捐款单位存心有这样的行为,只能说明其毫无公德之心和诚信意识,既想利用大额捐款赢得美名,又不愿如实承担责任。其所作所为被曝光后,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人们看清其将捐款作为演戏的丑恶嘴脸。这样的“翻脸”表面上看是在耍赖皮,但实际上却逃不掉“伪慈善”的标签。但现在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在一个正在努力追求道德和法律的社会中,“伪慈善”的路可不好走,因为道德和法律会形成双重阻隔。其实,主办方就是打着慈善的幌子,为自身做宣传,而且,只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思慈善的真谛
5、,不管受捐群体的实际合理诉求与利益,留下来的只是赤裸裸的愚弄和欺骗。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在活动过程屮,被拿来当作“道具”的不只是那20万现金支票,还有希望小学的师生和台下“为慈善喝彩”的观众。而这些所谓的“道具”本应该被正视,被尊重,被支持,可现在却成了主办方追求自身利益的垫脚石,这对于现实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但主办方可能没有想到,这种讽刺是要付出实际代价的。怎么讲呢?将“20万捐款变两千”的行为或许能一定程度保全主办方的所谓“利益”,但这里的利益本质是“空洞”的,不仅无法长久存在,还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该行为践
6、踏了公众的爱心,也利用了公众的爱心,这就让仅有的利益失去了人心的支撑,“空洞”就在所难免。还有公众不是傻子,在自身的道德底线被肆意侵犯后,也会极力反击。到时,舆论裹挟,道德反噬,社会对主办方的信任感就会严重流失,随Z,主办方的声誉便跟着丧尽,利益也会跌到谷底,难以再起。应该说,现实中只许诺空头捐赠支票却不兑现的伪慈善行为并不鲜见。这提醒一些慈善机构和公益活动组织方,一定要尽到审查义务,如要求捐赠者与受助人签订捐赠合同并进行公证,要求捐赠人兑现大部分承诺后方许可其在活动现场宣传事迹,给其提供“露脸”的机会,让沽名钓誉者没有市场。具有
7、公益慈善性质的捐赠是展现爱心的高尚事业,并关乎困难群体的尊严和发展,因此,这种捐赠容不得半点虚假、炒作和欺诈。相关部门既要曝光这种擅长演戏的伪慈善家,让其名声扫地、得不偿失,又要支持受助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要求捐赠人履行承诺的义务。这样才能呵护本就脆弱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不被伪慈善行为搅浑水、拖后腿除了道德的现实冲击,法律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这种“伪慈善”的手段有一种更确切的说法,叫做“诈捐”。几年前“诈捐”肆意横行,法律确实拿它没办法,可现在,《慈善法》已经实施近一年,如果“诈捐”再霸道,那就得果断给它带上法律的紧箍咒。在拍
8、卖会上送出20万现金支票,这无疑属于公开承诺捐赠的情况,而且,事后反悔,如此,“诈捐”的板子就可以打上了。那就能完全按照法律对付“诈捐”的手段来,没毛病,起诉和追责也就可以顺理成章而来,让主办方切实感受到法律层面上的痛觉。道德与法律对“诈捐”等伪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