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703044
大小:98.9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30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一化学知识点整理1.常见危险化学品爆炸品:KCIO3KMnO4KNO3自燃物品:白磷匕剧毒品:KCN神的化合物2.物质的分散系溶液分散质大小100nm3.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了的直径大小。区分溶液与胶体:丁达尔效应(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分离浊液与胶体、溶液:滤纸(只有浊液不能透过滤纸)分离胶体与溶液:半透膜(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4.电解质:在水溶液屮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
2、的化合物,如KC1HC1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梢S02C02W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HC1H2SO1HNOaS强碱NaOHKOHBa(OH)2l大多数的盐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可弱酸HC1O[弱碱Nib・H205.物质的分离与提纯I水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同态混合物,如粗盐的提纯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小溶解性的差异过滤和蒸发(例如:粗盐的提纯)除去NaCl中含有的CaCl2,MgCl2,Na2S0.,等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NaOH->BaCl2-*Na
3、2CO3-*51滤HC]可以;改为:BaC12-*Na2C03->NaOH->过滤-HC1也可以.改为:BaCl2-NaOH-Na2CO3-过滤-HC1也可以.但要注意,BaCl2溶液一定要在NazCOs溶液Z前加入,仇盐酸必须放在最后.蒸馆:利用混仑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适用于分离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梢与水的分离,自來水得到蒸谓水,汽油和煤油的分离等。蒸谓需要的仪器:酒精灯,蒸係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温度计蒸饰操作的注意事项:1•温度计水银球的位宜在蒸锦烧瓶支管口处;2.在蒸懈烧瓶小加入沸石或碎瓷片,
4、目的是防止暴沸;3.冷凝管下口进水上口出水;4.蒸憎前先通水后加热;蒸憎结朿后,先撤灯后关水分液:分离互不和溶的两种液体。下层液体自下面活塞放出,然后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分液前为什么要打开玻璃塞?打开玻璃塞使分液漏斗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有利于下层液体的流出.萃取:利用某种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的不同,來分离液态混合物仪器:分液漏斗,烧杯分离出滉水中的澡,可以用苯或者四氯化碳,水/CCh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不用酒精萃取(注意四氯化碳密度比水人,苯比水小)分离碘水中的碘,可以用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不能用酒精萃取焰色反应操作
5、要点釦丝用盐酸洗涤然后在酒精灯燃烧至无色再醮取待测液钠的焰色:黄色;钾的焰色:紫色(透过蓝色钻玻璃)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5.离子的检验Cl检验: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Ag2C03也是白色沉淀,但加稀硝酸溶解)SO广一检验:加入BM12溶液和HC1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盐酸N^SOi+BaCL^BaSOiI+2NaClNH,检验:加入NaOH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Fe‘"检验:加入KSCN出现血红色溶液F/+3SCN-二二Fe(SCN)3AF检验:加入NaOH先出现白色沉淀后继续滴加沉淀消失5.关于容量瓶:瓶身标有温度,容积,刻
6、度线(1)使用前检查瓶塞处是否漏水。(2)把准确称量好的固体溶质放在烧杯中,用少量溶剂溶解。然后把溶液转移到容量瓶里。为保证溶质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要用溶剂多次洗涤烧杯,并把洗涤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里。转移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方法是将玻璃棒一端靠在容虽:瓶颈内壁上,并在刻度线下方注意不要让玻璃棒其它部位触及容量瓶口,防止液体流到容量瓶外壁上(3)向容量瓶内加入的液体液而离标线1厘米左右时,应改用滴管小心滴加,最后使液体的凹液而与刻度线正好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贝懦重新配制,不能吸掉多余的溶液.(4)盖紧瓶塞,用倒转和摇动的方法使瓶内的液体混合均匀。静置后如果
7、发现液面低丁•刻度线,这是因为容最瓶内极少量溶液在瓶颈处润湿所损耗,所以并不影响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实验仪器:天平,药匙,容量瓶,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步骤:称量一溶解一转移一洗涤一定容一摇匀一装瓶,若配的是浓硫酸,在溶解后还要静置冷却。常见误差分析:浓度偏低(1)溶液搅拌溶解时有少量液体溅出。(2)转移时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3)向容虽瓶转移溶液时冇少量液体流出。(4)定容时,水加多了,用滴管吸出(5)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液面下降再加水。(6)定容时,仰视读刻度数。浓度偏高(1)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定容。(2)定容时,
8、俯视读刻度数。无影响仃)定容后,经振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