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40块莲花油层东南边缘区蒸汽驱动态研究和调控效果

齐40块莲花油层东南边缘区蒸汽驱动态研究和调控效果

ID:41682368

大小:57.8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9

齐40块莲花油层东南边缘区蒸汽驱动态研究和调控效果_第1页
齐40块莲花油层东南边缘区蒸汽驱动态研究和调控效果_第2页
齐40块莲花油层东南边缘区蒸汽驱动态研究和调控效果_第3页
齐40块莲花油层东南边缘区蒸汽驱动态研究和调控效果_第4页
齐40块莲花油层东南边缘区蒸汽驱动态研究和调控效果_第5页
资源描述:

《齐40块莲花油层东南边缘区蒸汽驱动态研究和调控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齐40块莲花油层东南边缘区蒸汽驱动态研究和调控效果【摘要】东南边缘区属于稠油油藏,位于齐40断块边部,相对断块中部油藏发育较差,因此在蒸汽驱过程中与断块中部体现出不同的汽驱特征,本文综述了该井区地质体的特点,进而阐述了在此地质体条件下蒸汽驱的开发效果、从储层物性、地质特征入手,对区域内高温、低产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通过实施注汽参数动态调控等技术达到了提高井区采注比,合理控制开采压力,减缓开发矛盾,使蒸汽驱达到良好开发效果的目的。【关键词】东南边缘区齐40块蒸汽驱汽驱特征1油藏概况东南边缘区位于齐40块莲花汽驱的东南部,油藏埋深920-1050

2、m,地层倾角5-9°,油层厚度24.7m,孔隙度24.2%,渗透率1673毫达西,属高孔高渗储层,原始油水界面1050m。单井厚度最大46.4m,平均有效厚度为25ni。沿井点连线圈定含油面积0.436E2,有效厚度30.95m。原油地质储量为349.0156X104to2开采现状2.1注入状况井区共有注汽井16口,由于主力层单一,受储层发育影响,汽驱见效早,稳产期短,突破快,突破后递减率大。针对井区开发现状对部分注汽强度大井组实施优化注汽量。2011年3月对区域内注汽井进行了动态调控,其中动态调控降注井组11口;对井区内油层薄,主力油层单一,纵

3、向无接替层;平面受效较均匀,无井网调整空间;井组采出程度高,目前已处于突破阶段的2个井组转为间歇注汽。2.2开采状况井区控制生产井70口,开井数60口,日产液1300t,日产油179t,综合含水86.2%,阶段采注比0.86,阶段油汽比0.08,井口温度58°C,动液面794m。按照先导区和65井组见效技术界限划分,东南边缘区于2009年3月份进入驱替阶段,由于主力层单一,汽驱见效早,稳产期短,于2010年7月进入蒸汽驱突破阶段生产。3汽驱生产特征2.1产量变化特征与转驱前相比日产液由457.6t上升到1494t,增加了1036t,日产油由40.

4、3t±升到184t,增加了144t,综合含水由91.2%下降到87.7%,下降了3.5个百分点,汽驱效果明显。由于区域位于齐40块构造较低部位,东部与边底水区相邻,受边底水的影响,转驱前返水率高,采注比较高,转驱后采出程度高的油井受效快,产液量上升幅度大。3.2温度变化特征随着注入量、釆出量的增加,井口产液、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与转驱前相比温度由27°C±升到53工,上升了26°CO随着汽驱的不断深入,井区内82%的油井均不同程度的见到汽驱效果,井口温度上升趋势较快。3.3压力变化特征随着蒸汽驱时间的延长,动液面呈逐渐上升趋势,与转驱前相比由91

5、5m±升到795m,上升了120m,可见随着汽驱的深入,井底压力正逐渐得到恢复,油井供液能力得到有效提升。4开发效果分析4.1井区生产特征符合蒸汽驱阶段开发效果转驱后随着转驱时间的延长,各项生产参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产液量、产油量、综合含水、温度明显上升,地层压力逐渐恢复,与汽驱生产特征相一致,符合汽驱动态变化规律。2.2油井受效显著,液升幅度大由于井区处于构造低部位,东部与边底水区相邻,受边底水的影响,转驱前返水率高,采注比较高,转驱后采出程度高的油井受效快,产液量上升幅度大。总体上油层纵向主力层位发育莲I油层组1砂体和莲II油层组1砂体

6、,属于孔隙度发育好,渗透率较高的区域。从受效井分布位置看,东南边缘区I类受效井居多,占受效比例的57.1%;从受效井油层分布看,I类、II类受效井主要分布在油藏内部,III类、IV类受效井主要分布在油藏边部或油藏内部但受一定边底水影响区域。4.3措施效果好,汽驱平面开采特征明显(1)对低效油井实施引效18井次,增加日产液125t,增加日产油13t,累计增油6101to(2)采取换大泵、调参等措施,提高井组采注比。实施提液措施6口,累计增油2971to(3)对泵况差井实施检泵35井次,累计增油6606to(4)实施长停井复产9口,日增油12t,累计

7、增油5542to5调控情况及效果2.1调控情况东南边缘区转驱以来,开发矛盾日渐突出,由于油层薄,主力油层单一,纵向上油层动用较高,导致井区温场发展过快,油井汽窜现象严重,蒸汽的热利用率降低,2010年7月进入突破阶段后,油汽比由0.1下降到0.07,下降趋势较明显,汽驱效果变差。因此2011年3月针对井区开发矛盾实施了动态调控措施,缓解了开发矛盾。对平面内蒸汽波及较为均衡,纵向上由于油层非均质性等因素造成单层指进及温场发展过快的13个井组进行注汽量动态调控。调控后区块产量处于平稳趋势,开发指标有所提高。与调控前相比,日产液减少181t,日产油减少

8、2t,日注汽量减少764t,采注比上升了0.4,油汽比上升了0.05。5.2调控效果(1)优化注汽量后抑制了高渗层蒸汽指进速度,延缓汽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