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71101
大小:164.6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8-29
《建模-中国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修改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诸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新疆兵团统计局代表队【摘要】本文基于1988年至2008年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中国工业与消费、投资、农村人口、财政收入、就业等诸要素关系的联立方程,分析和评价了诸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情景预测和政策仿真分析发现,投资仍是拉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固定资产规模对工业有支撑作用,农村人口的减少不会影响工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投资效应、鼓励和刺激消费、实施全方位产业发展战略等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关键词】工业经济发展联立方程模型情景预测政策仿真一、引言工业是拉动我国经济的
2、主要增长力量,我国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全球的制造基地,工业在中国经济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国工业正处在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环境条件下,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劳动力就业等都会产生较大影响。经济计量模型作为对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结构分析、发展预测和政策评价的重要工具,以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受到国内外决策层的青睐。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工作者运用联立方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许多国家层面、地区层面、部门层面的经济计量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政策建议。本文
3、建立了一个小型的中国工业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对1988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工业各主要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建立的模型进行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和经济政策仿真。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始于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先驱荷兰经济学者丁伯根(J.Tinbergen)$iJ订了荷兰经济计量模型和美国1919—1932年经济周期模型。60年代起,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西方各国普遍盛行开来,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始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当数中国。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研制始于70年代末,目前已经建立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种类齐全、为
4、数颇多。就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联立方程模型研究成果主要有:周力、牛莉莉(2010)建立联立方程模型研究环境规制对工业贸易竞争优势的传导路径,得出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规模、结构三大传导机制对工业的成本价格型贸易竞争优势终端影响是负向的,要推动工业贸易竞争优势由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使自主创新能力与贸易竞争优势正向挂钩;柯善咨、姚德龙(2008)根据集聚经济的微观机制、工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内生性以及邻近城市间的外部性构建了空间计量联立方程,表明我国工业的相对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工业集聚和生产率在相邻城市间有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于永达(2010)建立了收益递增与中国工业
5、经济资本积累的联立方程,得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制度变迁、政府服务的外溢效应、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等因素成为工业部门规模收益递增的源泉。目前工业联立方程模型结构导向上主要以供给导向居多,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不足,不能很好地反映近几年来经济系统的运行现实,加之模型变量的历史数据难以获取,或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质量不尽如人意。三.中国工业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本文依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乘数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工业与诸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一)模型变量和方程描述1.模型变量的描述、数据整理表1中列出了模型中使用的6个外生变量、7个内生变量、变量的含义、计量单位,各变量的时间序列长度均为
6、1988〜2008年,数据均取自国家统计局编著的《新中国60年》,使用环比指数对GDP、各部门增加值等数据进行换算。工业总产值反映了我国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产品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为分析投资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引入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模型方程的描述表1模型变量列表外生变壘指标名称SfeTP总人口万人参考文献[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
7、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尹希果,计量经济学原理与操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何剑,计量经济学实验和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5]张德江,调结构,上水平,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J],特别关注,2009.12[6]卢福财,中国工业改革30年1978-2008[J],当代财经,2008.8。[7]黄涛,陈良,王丽艳,中国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科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