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60983
大小:58.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9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现象的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现象的思考论文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感知它、认识它;教育现象乂是纷繁复杂的,只有被人们议论,评说,看做是一个“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教冇的木质,教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冇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课程,教冇制度,教育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牛,教育管理等。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彖的科学。教育现象是以教育问题和假设为前提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它是思维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的结果。据此我整理了以卜•儿点教育问题: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
2、点和难点问题Z-O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下儿个方面:1.社会二元化结构和竞争的加剧。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了都认为要冇出路只冇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冇这样的想法并没冇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來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
3、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冃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冇也就不可避免了。2.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人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釆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來了嗓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人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大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于正面。3.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
4、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冃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來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屮、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了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帯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鬲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
5、的大学将“贻误”孩了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血对的严峻现实。二、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重心太高,教育部从幼儿园一直管理到博士后,这么大跨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没有办法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所以,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行政管理重心应往下放,也就是说,应该让校长、教师和社区来发挥作用,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且要切实加强并支持社区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三、关于英才教育的问题目前,在强调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的时候,不应该忽视英才教育的问题。特别是棊础教育冇很好的棊础和条件,理应走在前面并作一些突破性的探索实践。千军易得,一将
6、难求,不重视和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就办不成。传统教育是老师说的话学生不能反对;上级说的话下级不能反对;父亲说的话儿子不能反对。如果都按这个模式下去,那我们就不能超越前人了。英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国家的利益、国家的长远目标。在培养英才的同时,耍注意那些不是英才的人,使他们达到合格的标准,但英才教育绝不能只满足合格的教育。上海基础教冇均衡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条件,走出一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发展之路,加快英才教育的实践之路。从某种意义上來说,英才的培养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前途。教
7、师的义务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适量英才教育规模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牛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时代己经到來。国与国,人与人的交往H益频繁。为适应社会发现的需要,当代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了新的教育现象。-: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把教育看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终止,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在他们的工作中不断追求新的学习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他们新的追求。今犬,终身教育正在实践屮。它对各种教育的统合性,本身的灵活性,方法的机动性等使它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条件,不同需要的人,使人们可以在不同
8、形式下展开学习,因而便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倡导的一中教育理念。二教育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