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海燕》说课稿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海燕》说课稿

ID:41650828

大小:57.6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9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海燕》说课稿_第1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海燕》说课稿_第2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海燕》说课稿_第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海燕》说课稿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海燕》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

2、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汀“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2、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

3、情,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4、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五、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釆用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六、学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七、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欣赏明月照片,接着冋忆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引导生进入情境。(-)、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三)、观赏

4、承天寺的三幅图片,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贝多芬的《月光曲》中教师范读课文,更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在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读准字咅、停顿,揣摩把握作者的感情。2、生自读。在优美的咅乐声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可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3、指名读。读后请同学们评价:他读得怎么样?以提高同学们的听读水

5、平。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首先,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同学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讨论后请同学们抢答:(1)、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2)、翻译重点句子。这个环节在古文阅读中是很关键的,只有读懂了字词的含义,才能继续下面的环节。在同学们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可以更容易懂得文章的字词含义。(五)、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请同学们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各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如: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苏轼朋友很多,为什么偏偏去找张怀民?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

6、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仔细品味写景的句子,运用増、删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2)、在理解课文意境的基础上,找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充满诗意的话描述这月色,并引导生展开想象再现其中的画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3)、阅读第三部分的内容,结合文章的景物描写和写作

7、背景,思考讨论:此时的苏轼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小组交流后得出:清幽,豁达、乐观等。)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呢?进而引导生了解苏轼的贬谪背景。让学生真正了解这“闲"的真正含义。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这个环节在写景的基础上,来了解作者的心境,更容易让学生了解,深入到读者的内心世界。(4)、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吋,引导生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

8、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H,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吋吋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