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认识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认识与实践作者:邵清作者简介:邵清,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级教师(200011)。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沪)2018年第20181期第124-127页内容提要:文章详细介绍了“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实施路径、评价水平,并通过实施案例从感受、认同、内化、践行四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期刊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6期关键词: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实施路径/评价水平/教学建议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2、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如何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把握〃家国情怀〃的主要内涵?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动这一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本文试图在这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一、〃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家国情怀"一词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含义是有所变化的。L〃家国情怀〃的初始意蕴传统中国社会,’家"与〃国"是一体的,家国同构理念是"家国情怀"形成的关键。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摆脱帝国主义控制
3、的最重要精神武器。可以说,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情感依据。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在政治上自我认同的基础,也是由塚国情怀"衍生而来的对国家最强烈的认同情感。也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国家形态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型国家,本质上是一个基于〃文明"而存在的国家,其身份认同都是源自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古代中国的国家存在,都是以历史文化为存在前提的,统治者都是保护统一的文明化身。因此,〃家国情怀〃的强调也是对国家文明的认同。2."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其一,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费正
4、清说过:〃如果中国仍然相信其优越性,那么它很可能依据历史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角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国情怀〃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维系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孕育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二,家国情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家国情怀中所蕴含的"忠孝一体"的价值理念和〃经邦济世"的行为追求会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会释放出巨大的凝
5、聚力,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家国情怀在提升国家认同,引导人们关心国家命运、襄助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家国情怀〃的构成要素在历史教学中,把"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基于国际视野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在全球化的时代,所谓国际视野,就是让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在历史教学中了解人类文明逬程和世界发展动态;了解世界文化多元起源、发展的历程,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感受全球化过程中先发与后发、强者与弱者的不同处
6、境;认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国际关系中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及共同维护国际公平、公正的理念;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所谓国家意识,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认同国民身份,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谓政治认同,就是要在动态、开放的环境和过程中建立起对科学理论、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及社会
7、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意志认同与行为认同的统一,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所谓文化自信,是要让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化自信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载体中逐渐培养和建构,从形态论的视角出发,国家语言是建构文化自信的基础教育形态,历史文化是建构文化自信的历史形态,革命传统是建构文化自信的政治形态,时代精神是建构文化自信的社会形态。国际视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构成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国
8、际视野是基础,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是三大支柱。二、“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在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灵魂,时空观念体现了学科本质,史料实证是学科研究方法,历史解释是一种历史表达,而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它是五大核心素养中唯一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核心素养,也是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通常的方法和手段之外,为了有效推动这一目标达成,还应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