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虚词的分析方法

古汉语虚词的分析方法

ID:41580463

大小:66.1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8

古汉语虚词的分析方法_第1页
古汉语虚词的分析方法_第2页
古汉语虚词的分析方法_第3页
古汉语虚词的分析方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虚词的分析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汉语虚词的分析方法一、古汉语虚词的范围按照汉语语法学的分类标准,能够作句子成分的词是实词,不能作句子成分的词是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状态词、数词、量词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是虚词。副词是虚词,代词也是虚词(语法词)。因为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虚词成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巫要手段。虚词的语法意义比较抽象,而且个性很强。二、研究虚词语法意义的两“不要”2.1不要将虚词所在的语境的意义归到虚词身上语言中的语法意义是多层面的,陆俭明(1994)曾经提到:语言中的语法意义有词类所赋予的语法意义、虚词所赋予的语法意义、某种句式所赋予的语法意义、某种语法位

2、置所赋予的语法意义、某种句法结构关系所赋予的语法意义(至少是五个层面)o这些语法意义交织在一起,容易混淆,加上虚词的语法意义木来就很抽象,人们分析虚词的用法时,很容易就把语境、句式、句类的意义归到虚词身上。例如下面两个句了:不及皇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认为表祈使)[比较:齐、卫先君,刑马压羊,盟曰:“齐、卫后世,无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战国策:齐策三)]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紮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认为表疑问语气)[比较:上曰:“若所追者谁何?”(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两句的“也”仍然表断定,所谓祈使、疑问是由句

3、子的语调、疑问词“何”表达的,因为这两个句了如果不加“也”,还是会表祈使、疑问。学界对于“矣”的分析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以往分析语气词,经常是根据句类对号入座,比如杨树达《词诠》给“矣”列了六种用法。1.表疑问:女何梦矣?(礼记:文王世了)2.表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3.陈述、表己然Z爭实:晋侯在外,十九年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4.陈述、表L1然之境: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史记:刘敬列传)5.表爭理的必然:今智伯帅二国Z君伐赵,赵将亡矣。(战国策:赵策)6.表语意之坚确:事父母能蝎其力,事君能致其

4、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F1未学,吾必谓Z学矣。(论语:学而)首先看表疑问,句1的疑问信息是“何”传达的;句2的感叹信息是因为这是一个倒装句,1何且“甚”的词义是厉害、严重;句3的分析是对的,“矣”大体可以说成表已然;例4的已然之境先放一放,例5的事理必然,其实表必然的是复句的逻辑关系(假设复句);例6的肯定有两个因素,主语是第一人称,句了的语气肯定,句屮有“必”。英实我们可以把3-4-5合并为一个,“矣”的作用是报道某情况的出现,但是因为参照时间不同,对“矣”的解释就有细微差别。例4是说在武王孟津Z会的当时,诸侯说“纣可伐”这个爭实岀现了。例5的对话时间是僖公

5、28年,但晋侯在外19年冋国的爭情是4年以前,参照时间在过去,所以有“已然”义。例5“赵将亡”这件事存在于未来,存在于说话者假想的世界里,所以被认为是必然,其实,例2感叹句屮的“矣”也是报道新悄况。所以剥离了这些干扰因素后,“矣”的基本功能可以认定为报道新情况、新变化。2.2不要随文释义这一条与上一条有相似之处,但有所不同。“随文释义”是古代训诂学家、经学家在解释古书中的字词章句时釆用的方法。根据上下文来对字词进行串讲式解释。这些解释相当于一种翻译。“随文释义”是以通、易懂为日的,它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古汉语研究不能用翻译代替理

6、解。有一个案例值得我们以此为戒:坎坎乏檀兮,寛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王引之《经传释词》“之,犹诸也。”吴昌莹《经词衍释》“之,犹于也。”)秦穆公迎而拜之上卿。(韩非子:十过)(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之,犹为也。”)死马且买之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吴昌莹《经词衍释》“之,犹以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吴昌莹《经词衍释》:“之,犹有也”)以上例句的“之”都是代词作宾语,但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了4-5种理解。产生理解分歧的原因在于句式、相关词语、词序等原因的影响。例(1)是一个双宾句,但是这个双宾句不是“王予之爵”那样典型的

7、双宾句,而是有一个处所宾语,所以容易把“之”错解成“于”或是“之于”,认为是省略了介词,其实“杀而埋之马矢之中”这类说法还有不少。例(2)“拜之上卿”也是一个双宾句,这和“封他长沙王”“评他先进生产者”是一样的,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之”换成“臣”就不会误解了。例(3)还是一个双宾结构,“白金”在意义上是“买”的工具成分,这种结构在现代已经没有了,所以“之”被当作“以”来理解。例(4)一般不会理解错,“莫”是否定代词,否定句“之”前置是通则,古人未必懂这个道理。再如《孟子:滕文公下》:“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裴学海

8、《古书虚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