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67692
大小:76.1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27
《中医学1--4章复习提纲(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一)形成时间: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的形成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屮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难经》对经络、命门、三焦等进行论述,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伤寒杂病论》创建了较为系统的辩证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全书共载药365种,具中植物药252利A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为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为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恒动观念和辩证论治。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思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二)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凡是运动的、外向
3、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喑的、冇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阳)1形温执升浮燥动明火左外上天U男背腑气卫体农脉功能亢奋上部阴形寒凉秋冬沉降湿静暗夜水右内下地月女腹脏血营体内任脉物质抑制下部(三)属性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四)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的结构(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人体的正常生理
4、活动,是阴阳的双方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常见的阴阳失衡有:1.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1.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2.阴阳互损一“阳损及阴”,表现为“阳胜则阴病”;“阴损及阳”,表现为“阴胜则阳病”3.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即“实则泄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2.归纳药物性能:(I)归纳药性:将药物分寒、热、温、凉四性,乂
5、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2)分析五味:五味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此外还有淡、涩等。其屮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五行定义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二)五行的特性•…“水卜I润下,火卜I炎上,木卜川11直,金曰从革,土爱稼檣”1•木的特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2.火的特性:温热、升腾、向上3.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4.金的特性:
6、肃杀、潜降、收敛5.水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静藏(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神五声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谷五色五味五时五首金肺人肠鼻皮毛悲涕魄哭秋西燥收谷辛R入商木肝胆筋爪怒泪魂呼春东风麦酸平旦角水肾膀胱耳骨发恐志叫1冬北寒藏豆m咸夜半羽火心小肠舌脉血喜汗神笑夏南暑长黍赤苦M中徽土脾胃口肉丿用思涎歌长夏中湿化稽黄甘R西宫(四・)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的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行事物対于另一行事物貝有资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相生的规律及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的相克:
7、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冇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相克的规律及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生中有制,制中有生4•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1・相乘:指五行Z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指五行Z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用五行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二)解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2.阐释
8、五脏的相互关系(三)解释病理转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主耍为“母病及子”、“子犯母病”两类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相侮”两方面(四)指导诊断疾病(五)指导临床治疗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2•确定治则与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