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学校:北大附中高三4月模拟仿真预测卷(一)物理试题(原卷版)

百强学校:北大附中高三4月模拟仿真预测卷(一)物理试题(原卷版)

ID:41550887

大小:156.4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27

百强学校:北大附中高三4月模拟仿真预测卷(一)物理试题(原卷版)_第1页
百强学校:北大附中高三4月模拟仿真预测卷(一)物理试题(原卷版)_第2页
百强学校:北大附中高三4月模拟仿真预测卷(一)物理试题(原卷版)_第3页
百强学校:北大附中高三4月模拟仿真预测卷(一)物理试题(原卷版)_第4页
百强学校:北大附中高三4月模拟仿真预测卷(一)物理试题(原卷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百强学校:北大附中高三4月模拟仿真预测卷(一)物理试题(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孝科阿秸盗帧追仝力扭茬!模拟仿真预测卷(一)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1.了解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不断提升口己的科学素养,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物理发展史实的是()A.伽利略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B.楞次发现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即电磁感应现象C.牛顿最早用扭秤实验测出万有引力常数D.安培总结出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

2、相互作用规律2.如图所示,将三个形状不规则的磁石块叠放在水平桌而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学#科#网…学#科#网…A.石块b对。的支持力与q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石块Q—定受到三个力的作用C.石块c受到水平桌面向左的摩擦力D.桌而对石块c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上3.物体在恒定的合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在时间“内动能rh零增大到巴,在时间/2内动能由&增加到2E1,设合力在时间“内做的功为冲量为/],在时间『2内做的功是“2,冲量为/2,贝0()A.I

3、>/2,W}=W2

4、C.Wx

5、想变压器的原线圈通过保险丝接在•个交变电源上,交变电压瞬吋值随吋间变化的规律为W=311sinlOOK/(V),副线圈所在电路屮接有电热丝、小电动机、理想交流电压表和理想交流电流表.已知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1.电热丝额定功率为44W,小电动机内电阻为1Q,电流表示数为3A,各用电器均正常工作.贝M)保险丝A.电压表示数为31.1VB.小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21WC.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44WD.通过保险丝的电流为30A2.如图所示为洛伦兹力演示仪的结构示意图.由电子枪产生电子束,玻璃泡内充有

6、稀薄的气体,在电子束通过吋能够显示电子的径迹.前后两个励磁线圈之间产生匀强磁场,磁场方向与两个线圈中心的连线平行.电子速度的大小和磁感应强度可以分别通过电子枪的加速电圧U和励磁线圈的电流/来调节.适当调节U和/,玻璃泡中就会出现电子束的圆形径迹.下列调节方式中,可能让圆形径迹半径增大的是()孝科阿秸晶帧追全力执茬!A.同时增大[/和IB.同时减小[/和IC.增大U,减小ID.减小U,增大I1.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i=R2=2R,圆形金属线圈半径为门,线圈导线的电阻为7?.半径为r2(r2

7、的圆形区域内存在垂直于线圈平而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图线与横、纵轴的交点坐标分别为fo和Bo,其余导线的电阻不计.闭合S,至"时刻,电路中的电流己稳定,A.电容器上极板带正电B.电容器下极板带正电C.线圈两端的电压为邑t°D.线圈两端的电压为4Bo7cr;&如图所示,甲、乙传送带倾斜于水平地而放置,并以相同的恒定速率”逆时针运动,两传送带粗糙程度不同,但长度、倾角均相同.将一小物体分别从两传送带顶端的/点无初速度释放,甲传送带上物体到达底端B点时恰好达到速度v;乙

8、传送带上物体到达传送带中部的C点时恰好达到速度v,接着以速度v运动到底端〃点・则物体从力运动到B的过程中()T乙A.物体在甲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比乙大B.物体与甲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比乙大C.两传送带对物体做功相等D.两传送带因与物体摩擦产牛的热量相等孝科阿秸晶帧追全力执茬!二、非选择题9.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匕他们将质量为皿的物体1与质量为加2的物体2(杓<加2)通过轻绳悬挂在定滑轮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竖直方向上,物体1通过铁夹与纸带相连接.开始时物体1与物体

9、2均处于静止状态,Z后将它们同时释放.图乙所示为实验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0是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力、3、C、D……是按打点先后顺序依次选取的计数点,在相邻两个计数点之I'可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吋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甲(1)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s.(2)实验时要在接逋打点计时器之(填“前”或“后”)释放物体.(3)将各计数点至O点的距离依次记为S

10、、S2、S3、54测得52=1.60cm,5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