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45359
大小:104.9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27
《第二轮练习(必修③部分)Microsoft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宿州市高考历史复习第二轮练习(必修③部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①士冇怀屈,不足以为士也②士可杀不可辱③士志于道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屮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
2、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冇可能是A.墨家B.纵横家C.倫家D.农家3.《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口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Z,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了”的说法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4.忠肝义胆是中国人对一个人行为忠心耿耿、仗义行事的评价。关于忠义的集中描写无过于《三国演义》,其屮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牛的忠义英雄,具忠义思想的來源应该包括
3、①孔了的“仁”“礼”主张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③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④明清Z际的反传统思想A.①②③B.④C.①③④D.①②④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授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人牛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倫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倫学的哲学化6.斯特雷奇在比较希腊和中国诗歌的差别时认为:“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卞一个印彖,这个印彖不足终结,阳是无穷境界的开端。”下列诗歌可以佐证该评价的是A.长者虽
4、有问,役夫敢生恨?C.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D.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7.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卜辞契丁•龟骨,其契Z精而字Z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B.文字的审美对以跨越时空界限D.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8.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Z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卬Z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Z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
5、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8.西方学者杳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A.顾恺Z《女史箴图》B吴道了《送了天王图》C.徐渭《牡丹蕉石图》重大人物人物——综合指数分数D.佚名《人物龙凤图》9.关于屮国画,现代画家潘大寿先主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口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屮,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荀子B.墨子C.老子D.孙膑最早可能出现于A.商周B.春秋战国12.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10.“(爆炸)声如雷
6、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C.唐末宋初D.元末明初B.固化了人众的历史认知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13.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说:“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A.虎门销烟B.抗击英国侵略C.编译《四洲志》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4.甲午中FI战争后有一份《中外FI报》指岀: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屮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人人
7、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屮国前途问题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15.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尔邻维新Z岛国tl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Z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的现代化C.制度的现代化D.精神的现代16.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Z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戊戌变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