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22643
大小:1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6
《(2016年秋季版)《走进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走进网络时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网络的相关知识,知道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沉迷网络的危害以及目前存在的诸多网络问题。2.技能目标:强化学生利用百度搜索查找信息、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就网络相关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发送电子邮件,提高对网上信息的辨别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观念和文明上网的意识,养成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网络的便利与网络陷阱,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会合理上网。教学难点:理解网络双刃剑的两面性。教学方法:教师讲解、问题教学、情境体验、活动教学。教学过程:
2、(一)导入课题同学们,看老师的这张图片,他们正在举行一项什么活动?【教师活动】通过【百度搜索:图片】(搜索关键词:网络读书)【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网络读书。【教师活动】是的,我们同学中可能也有一部分人在网络中读过书,那你在网络中读书有什么感受呢?【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方便、快捷、省钱……【教师活动】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网络上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万卷书,知道万里之外的事情,这就是网络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网络时代。板书:走进网络时代(二)课堂活动1、活动一:讨论交流网络的作用与好处首先
3、,教师引导同学们认识什么是电脑网络,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结合【百度搜索:图片】(搜索关键词:电脑网络)出示图片指明电脑网络的关键词:“多台电脑连接”“共同享用信息资源”。【教师活动】说一说你上过的网站和在网络上做过的事情。【学生活动】学生被点名列举上过的网站以及在网络上做过的事情。【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点评。(学生的回答有百度、搜狐、新浪、腾讯等网站,在网络做过查信息、看视频、听歌曲、打游戏、聊天、玩微博、发电子邮件及贺卡等事情,其中,还让一个学生给同学们演示了一下如何发送电子邮件,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活动】那
4、网络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学生活动】结合【百度搜索】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们讨论交流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教师活动】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上来把你们小组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展示图片)。(为节省时间,教师可要求,上一小组展示过的,下一小组不再展示,这样同时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能力。)【学生活动】各小组代表展示【百度网站】搜集的有关网络作用的图片和各种资料。【教师活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段有关网络作用的文字综合资料,通过【百度搜索】(搜索关键词:网络作用)出示【百度文库
5、:网络作用分析】【学生活动】(1)认真观看,尽量记住文中列举的网络作用的多个方面。(2)说一说各小组代表未展示的网络的几个作用。【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网络原来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那你觉得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板书:方便快捷丰富多彩2、活动二:列举网络危害及如何避免网络陷阱【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网络既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那你都知道那些网络危害呢?【学生活动】学生列举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从【百度搜索】出的网络危害。【教师活动】点评并概括网络的危害。板书:危害身心健康【教
6、师活动】让我们来看关于网络危害的两个真实的案例。通过【百度搜索:视频】(搜索关键词:网络游戏双目失明)出示【视频:郑州男子网吧连打4天网络游戏致双目失明】通过【百度搜索:视频】(搜索关键词:沉迷网游杀人)出示【视频:大学生沉迷网游竟为游戏装备杀人】(此举旨在加强同学们对网络危害的认识)【教师活动】网络的危害,除了长时间上网危害到身心之外,还有就是网络陷阱,咱们同学都知道哪些网络陷阱,你有没有遇到过?你是如何避免网络陷阱的?【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在课本中出现的、自己遇到的和从【百度搜索】出的网络陷阱以及避免它的办法。【教师活动】点评总
7、结。板书:警惕网络陷阱【教师活动】既然网络有利也有弊,那我们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同学们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活动】学生们结合现实及从【百度搜索】出的相关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处在老师的组织下,班内的学生分成了两派,就中学生上网利弊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三)教师小结【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网络时代,了解了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危害,作为一把双刃剑,正确的使用网络,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改变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在利用网络的便捷性的同时,注意不要沉迷网络交往
8、,疏忽甚至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