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气候

地理必修一气候

ID:41492535

大小:1.56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8-26

地理必修一气候_第1页
地理必修一气候_第2页
地理必修一气候_第3页
地理必修一气候_第4页
地理必修一气候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一气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地理1.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时空分布:(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云层愈厚,反射愈强;散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散射。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又称为“温室效应”。(2)气温的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14h(冬天),夏天最高值出现在15h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天亮前(5-6h)(气温日较差落后土

2、温的原因主要是热量有一个积累过程)。气温日较差要受到以下因子的影响:①纬度,高纬度日较差小,低纬度日较差大;②天气,晴天日较差大,阴雨天日较差小;③云量,多云日较差小,少云日较差大;④地形,凸地(脊地)日较差小,凹地(谷地)日较差大;⑤海拔高度,高海拔日较差小,低海拔日较差大;⑥下垫面,海洋日较差小,大陆日较差大。(3)气温的年变化:最热月大陆7月,海洋8月;最冷月大陆1月,海洋2月。年较差要受到以下四个因子影响:①纬度,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②距海远近,近海年较差小,远海年较差大;③海拔高度与地形,高海拔比低海拔年较差小,凸地比凹

3、地年较差小;④云和降水,雨季年较差小,干季年较差大。(4)气温的非周期变化:春末夏初,我国由暖到热,这时还有冷空气南下,遇到强冷空气,温度下降对正开花的植物不利。秋末冬初由凉转冷,如遇到南海气团北上,有几天温暖甚至爆热的天气,群众所说的“十月小阳春”,这种天气好景不长,意味着暴风雪的来临。气温非周期变化对农业生产不利。(5)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①垂直变化: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在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②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4、,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③中国气温时空分布: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因为: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短,获得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南方地区因有层层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影响小。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因为: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因此,北方获得的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6)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有时候,低层空气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形,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5、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现象。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①高中地理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③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

6、象。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凝结物质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2.大气运动与气压时空分布: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受热-气温高-气流上升受冷-气温低-气流下沉最基本的:热力环流大规模有规律的运动:季风环流热力因素:赤道受热、两极受冷夏季:陆地升温快冬季:海洋降温慢气压不均:水平运动高压-数值高-等压面上凸低压-数值低-等压面下凹气流-始终从高压流向低压动力因素:地转偏向力、极锋夏季:陆地气压低冬季:海洋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大小、速

7、度和方向的影响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6个风带东亚和南亚季风大规模有规律的运动:三圈环流太阳辐射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下垫面性质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锋面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及其分布高中地理等压面(1)热力环流图解:如右图所示,ABCD四点气压高低排序为:BACD;气温高低排序为ABCD;近地面A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B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而高空C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D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2)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受力分析力的方向风向作图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既决定风力大小,又影

8、响风的方向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右南左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的大小,赤道附近不存在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既减小风速,又影响风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