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471008
大小:101.7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5
《利用纸带测量加速度的方法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利用纸带测量加速度的方法比较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李永(江苏徐州221011)二兀4_旺~3T2a2=9.17m/s2一问题的提出近口,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物理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观摩之余,深感收获匪浅、获益良多。然则,课堂教学屮呈现的某些问题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其中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中,对于加速度的测量这一环节的处理时,七位授课教师给出了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盐城袁老师是利用公式d乞计算加速度;徐州朱t老师是利用公式山=aT2结合逐差法计算加速度;而南通朱老师则是利用公式lax=v2-Vq计算的加速度。随后,笔者翻阅各版本教材发现,不
2、同版本的教材给出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屮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使用的是图像法;《全tl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物理第一册(必修)》使用的是逐差法;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则使用的是加速度定义式法。究竟用何种方法计算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呢?不同的计算方法又各有什么利弊呢?下面我们结合具体实例对三个版本教材所提供的计算方法加以分析、比较。二三种测量方法的分析对比如图1所示,取重锤自由下落时打出纸带的某一段进行分析,测量得到相邻点之间的位移的如表1所示。编号0-11-
3、22-33-44-55・6位移XlX2X3兀4x5兀6大小(cm)3.603.954.354.705.055.50表12.1用逐差法进行分析:=9A7m/s2贝0:a=a=e+:+如_92.2用加速度定义式计算:根据表4中数据计算得到各点的瞬时速度如表2所乐。编号12345速度"2卩3卩4*大小(m/s)1.892.082.262.442.64表2有:q=匕亍〉=9.375加/s$a2=—_=9.375/72/52图1a3='"7,'§=8.75/71/52则:=10.00m52W'J:—d]++Clda-a-14a-a-Qi+^2+03+04=9.3
4、15m/s2(冬一儿)+(冬一卩2)+(«一卩3)+(「5一卩)4T2.3用图像法计算:忑+兀5収编号为0的点对应时刻为零时刻,可得到各时刻对应速度如表3所示。时刻0.020.040.060.080.10速度(m/s)1.892.082.262.442.64表3借助电了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如图2所2T2T/J、0图我标懸y=9・3125k*1.7013图2该图像对应函数方程为:v=9.3125r4-1.7013则可得加速度为:«=9.3125mA2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在误差允许的范I韦I内应该都是可以的,但对比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发现逐差法和图像法计算得到
5、的结果比较接近,而定义式计算出的结果则相差较大,原因何在呢?三定义式法的原理分析根据定义式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有:所以最终得到的加速度的讣算式为:_(兀6+尢5)一(尢1+兀2)a—;8T2由此可见,在利用加速度定义式计算时我们只用到了6组测量数据小4组数据,由于测量吋存在偶然性,因此计算出的结杲将会产牛偶然误差。而利用逐差法和图像法求解时对以使用所有的测量数据,可以减小偶然误差。四为何新教材摒弃了逐差法“逐差法”使本来容易理解的原理变得复杂,使容易进行的测量变得麻烦,使容易进行的计算变得繁杂,同时还错误地理解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的原理,不
6、仅没有减小测量误差,反而是增大了测量误差。因为,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被测量的长度越短,则相対误差越大;被测量的长度越长,则相对误差越小。在“逐差法”中,要将纸带分成六段,有的甚至更多,这样做必然使被测量的长度变短,增大了测量的相对误差,这不可能减小实验误差。另外,“逐差法”错误地理解了“多次测暈求平均可以减小误差”的原理。因为“逐差法”将打点纸带分成若干段,每段实际上只测量了一次,只不过是将原来两次可以完成的测量,人为地分成许多小段來进行多次测量。这样的多次测量不仅不能减小他然误差,只会增大偶然误差。这样的测量次数越多,偶然误差越大。一方面是因为
7、测竝次数人为地增多帶来的偶然误差,另一方血是因为被测量的长度人为的分成若干小段带来的偶然误差。真正意义上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应该是将打点纸带分成两段,然后对每一段长度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这样才能达到多次测量求平均减小偶然误差的目的。综上所述,三种版本提供了三种计算加速度的方法,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测量的结果都可以认为是有效的。然而,从减小实验误差、删繁就简的角度來看,图像法还应该是首先选用的方法,我想这可能也是人教版新教材如此编排的初衷吧!作者简介:李永,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物理学会理事,徐州市优秀骨干教师LiYong联系电话:13626162511
8、通讯地址: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高一年级组邮编:221011电子邮箱:xzwlliyong@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