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465806
大小:4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5
《《致橡树》de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致橡树》教案舒婷【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掌握诗的内容及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难点】理解舒婷在诗中宣扬的独特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范读法、小组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
2、班级】2011级数控、汽修、物流、计算机专业【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要点】1、介绍、了解舒婷;2、具体分析诗歌,体会作者宣扬的独特的爱情观。【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二、
3、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三、解题: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致橡树:就是向橡树表达自己的情意。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独白吧!1.听音频。(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
4、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六、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3.解读第一层:(到“不,这些都还不够”)(1)集体朗读第一层。(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
5、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a、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b、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
6、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A.险峰:让橡树长在
7、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
8、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