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ID:41455924

大小:56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5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_第1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_第2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中国地理环境差异为例》复习课教案随州市曾都一中金静一.课程标准解读旨在通过案列复习的方法,归纳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首先,通过中国的重要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带)的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再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二.学生分析我校是随州市曾都区重点中学,学生来自不同乡镇初中,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初中基础地理薄弱。但通过高中两年多的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地理思

2、维能力,能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分析一般的地理问题。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1第五章第二单元内容,从它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通。所以,在教学时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横联系,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主要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突出读图表分析、推理思维的环节,教师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四.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域差异。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布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

3、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中国气温、降水、自然带等分布图,并可以图文转换。2.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体会和见解。(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五.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六.教学难点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七.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流程开始上课——多媒体提供情景—

4、—学生体会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教师板书知识结构、小结——多媒体、学案例题解析,对知识原理理解应用。八.教学内容(情景导入后)(一).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分异——地理差异普遍存在水平差异(一)——地势地形的差异读图思考:我国的地势有何特点?我国地形特点是什么?答案:水平差异(二)——热量的差异读图思考:1.东部积温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2.最低积温出现在哪里?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3.我国东部从南到北划分有哪些热量(温度)带?4.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峻形成________

5、带。答案补充资料温度带≥10℃积温作物熟制分布地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小小结:水分对植被的影响水平差异(三)——水分的差异读图思考:1.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2.主要原因是什么?3.我国有哪些干湿区?4.各区间的分界线是什么?5.各区干湿状况如何?答案:干湿地区水分状况分布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小小结:热量对植被的影响水平差异(四)——植被的差异解说过度:在水分、热量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的植被,从而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试分析《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

6、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第5页第6页学生讨论稿:(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上述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尽管分异明显,但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接上板书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三).小结(四)例题解析1.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2.有很多高大的山脉,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状况的差异很大,从而形成垂直自然带,体现了陆地自然环境的山地的垂直地域

7、分异规律。读图2,回答问题。(1)山麓自然带与山脉所在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图2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 B 40°S 附近 C 40°N 附近 D 极圈附近(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山脉走向  D 山体坡度(3)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带谱与山脉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带谱一致。图中①②②依次代表 ()   A 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 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 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 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4)决定该

8、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水热状况  B纬度位置   C 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九.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