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418207
大小:72.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4
《作文素材(虚室生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后常用来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不要把心填得太满,拥挤的心会让自己变得麻木甚至愚蠢,空的地方才会产生灵动的感觉.古人云:老聃贵柔.这也是老子之道的核心.老道的人总是内敛的,他们都是柔道高手,幼稚而简单的人才爱逞强。“为善无近名”,这是庄子给我们的教诲,名在给你利益的同时,是不是也成为了生命的枷锁?人们经常生活在各
2、种各样的面具里面,从而牺牲了真实的自己。〃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没有文化修养就显得粗俗不堪;失去朴素本质就显得虚浮做作,两者相得益彰,才是君子形象。孔子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遇事无谨畏之心,仅凭勇气做事,所做之事往往不会圆满;但若多谋而不知决断,也会遗误很多成功的机会。这些都是成就事业的大忌。但无论如何,最先被困难击倒的,往往是那些对困难想得太少的人。孔子的理想背道而驰的。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身行事,全在此心灵明。心不在焉,辄成走肉。博学、归的
3、。“视其所以,观其所安。”这是孔子的识人之方:“放”是丢失的意思,立审问,皆以唤起醒觉为“有教无类”是孔子说的。原意是说从事教育者不应选择教育对象,而应将所学奉献给所有需要的人。这正如我们现在推行的公民义务教育一样。但事实却说明,现在仍有很多孩子因为出生地和家庭条件而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即便是在发达的北京,教育工作者因为可以籍着很多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捞到充裕的“外快”而忽视了正常教学中应给予普通受众的知识补给。这些都是与看人行事所用的方法、所依的原则,来考其情安顿之所。后者尤切要,因其由行显像灵
4、魂,由性雕琢心肝。老子说:进道若退。前进的道路看起来好象是后退。在数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总是最短的,但生活中则不然,针尖对麦芒往往会使事情向着无法挽回的地步发展,而化解冲突的最好方法是利用曲线,生活中的曲线常常短于直线,退一步,可以进三步。孔子曰:君子不忧不惧。不因一己之得失而忧惧,只有德行充全的人才能做到。对于软弱的灵魂,或得或失都会成为患虑之源,成为羁绊和桎皓的枷锁。“虚室生白”是透析庄子美学的一个切入口,“虚室生白”所体现出的道的虚与心的虚的契合是中国美学的大题目。虚静作为审美发生的心理前
5、提,影响了陆机、宗炳、刘勰等一大批理论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概念。在庄子的文本中,“白”和“朴”相关联,“白”所彰显的质朴、素淡的美,5=1=1其本质在于自然而然。这种美的理想对艺术实践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选择的审美实践方式则是“游”,“游心于道”就意味着否定和化解。一方面否定智识和道德,另一方面用自然而然的至理化解俗情,这两者是统一的。由此可以引出审美心理的特征乃是超功利与非逻辑。“游刃有余”是游的心灵境界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它启发了艺术创作由必然到自由的过程。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是“至
6、美至乐”,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至美就是天地大美,体现了庄子以自然为宗的美学主旨,至乐无乐在于它超越了世俗的感官之乐,而上升到更高的与自然生命相融和的境界。以虚静作为心理前提,以游作为实践方式,进而追求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这三个环节充分阐发了庄子美学重真情、重自然的主旨。关键字:庄子美学思想,游心于道,至美至乐,虚室生白虚室生白一个人的智慧,来自于他内心的空间。一个人内心的空间的阔狭,又取决于他是否对天地万物有一颗慈悲心。或者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7、几希。”人高于禽兽的部分,其实就那么一点点。孟子说:“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没有往下说,如果接着说,那就是:“庶人去之,乃为禽兽;君子存之,乃为灵长。”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他在内心保留了那一份恻隐之心。若然,他对万物的痛楚就会感同身受,他的内心的空间就会变得无比广阔,他就会懂得“与人为善”,从而得到生命的大智慧,舍己为人。现代人很可怕的是,就像庄子所说,内心塞满了茅草,一颗心变成了“有蓬之心”。内心长满杂草,还有什么空间可言?这都是什么样的杂草呀,生命力如此旺盛,割去一茬又冒出一茬,
8、说白了就是炽热的欲望。对声名的欲望,对地位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对权势的欲望。一个人的内心里长满欲望的杂草,就会把他的内心堵得死死的,堵得密不透风,哪还有什么智慧可以生存?所以道家主张“清心寡欲”。老子说:“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内心朴拙,空旷如山谷,就会遇事游刃有余,触处无碍,生命也就有了恢宏的气象。现代人心中没有天地神明,有的只是一己之私,那内心自然逼仄得可怜。一个只看得见自己的人,他人就成了被自己利用的对象,视对自己有利无利任加取舍,有利则取,无利则舍,于是就会趋炎附势,于是就会过河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