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ID:41405281

大小:20.3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4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_第1页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_第2页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一、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

2、,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

3、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古今时间对照表子时23:00–01:00子初23: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子正00:00丑时01:00–03:00丑初01:00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丑初02:00寅时03:00–05:00寅初03: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寅正04:00卯时05:00–07:00卯初05: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卯正06:00辰时07:00–09:00辰初07

4、:00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辰正08:00巳时09:00–11:00巳初09:00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巳正10:00午时11:00–13:00午初11: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午正12:00未时13:00–15:00未初13: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未正14:00申时15:00–17:00申初15: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申正16:00酉时17:00–19:00酉初17: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酉正18:00戌时19:00–21:00

5、戌初19:00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戌正20:00亥时21:00–23:00亥初21:00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二、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

6、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

7、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

8、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