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读者及译者造成《暮光之城》译本的评价差异

文本、读者及译者造成《暮光之城》译本的评价差异

ID:41401975

大小:1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8-24

文本、读者及译者造成《暮光之城》译本的评价差异_第1页
文本、读者及译者造成《暮光之城》译本的评价差异_第2页
文本、读者及译者造成《暮光之城》译本的评价差异_第3页
文本、读者及译者造成《暮光之城》译本的评价差异_第4页
文本、读者及译者造成《暮光之城》译本的评价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本、读者及译者造成《暮光之城》译本的评价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本、读者及译者造成《暮光之城》译本的评价差异  美国“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丰富的意象和文化内涵使得译文获得中国读者的接受充满挑战。接力版中译本经历了读者欢迎小说热销和网上颇多恶评冰火两重的遭遇。有网友称接力版“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翻译的太恶心了,Edward讲话后面老给带个‘哟’,看英文版,一定要看英文版[1]。”崔红叶、陈少康(2010)则指出电影《暮光之城》字幕翻译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其中直译、意译、编译等策略的灵活运用,使得观众能以最小努力获得最清晰的信息和与源语观众大致相同的感受[2]。李柯(2010)指出因受急功近利的取得市场占

2、有率等因素影响,“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明喻、隐喻及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翻译上还存在问题,影响了译文质量[3]。尚静雅(2012)认为翻译者对读者“前理解”的低估及其“审美期待”的错误定位是导致“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读者不满译本的根源[4]。陈洁(2013)在对比了“暮光之城”《破晓》的大陆译本和台湾译本语言在专有名词翻译、译文词语同义异形、词汇风格等方面差异之后,提出政治历史生态环境、区域方言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是影响译本语言的主要翻译生态环境因素[5]。事实上,译本的接受受接受时间、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反映在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评

3、价上。  一、接受美学简介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由康斯坦茨学派提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于70年代达到高潮。该理论以“读者中心论”的面目出现,把读者及其与作品的关系作为首要研究对象,使文学评论实现了由作者、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学者们对于读者及其接受过程的关注。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

4、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6]。”  而读者在阅读时,在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总是在积极地思考,对语句的接续、情节的展开、意义的呈示不断做出期待、预测和判断。读者对未定点和空白进行填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文本具体化、使其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意义的过程。由此,读者的阅读、创造性阐释成为文学作品意义形成的重要来源,而读者前理解显得尤为关键。  译者带着自身前见进入文本

5、,他的理解始终与文本世界的某些意义领域发生或多或少的交融,却始终未与作者意图完全重叠,而是处于错位、交叉状态。译者经历逻辑推理、判断、归纳、总结,实现与文本视域融合时,文本意义的世界不再是原来的文本世界,也非译者所创造想象的世界,而是两种视域错位、交融的产物。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实际上进入了另一个新的文本视域,被译者解读的意义世界,再一次实现与该文本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完成作品意义的理解和接受。  二、不同评价缘由解析  以期待视域为切入点,从接受活动主要参与方文本、读者及译者三个层面,简要梳理“暮光之城”接力版译本受到的不同评价的缘由。 

6、 (一)文本层面  接受理论认为每个读者在阅读前都有自己的期待视域,而每一部文学作品自身也都具有开放性,由各级各类“空白”“未定点”而形成自身的“召唤结构”呼吁着读者的主观能动地解读。读者依照自身的知识结构、情感阅历等先期知识及文本的确定性部分,对文本“空白”进行主观填充,对“未定点”实施填补,使得文本意义逐渐具体化对象化并最终成为读者获得的文本“意义”,至此完成意义的传达过程也即读者的接受过程。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视域相异,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具有不同的填补方式,因而获得各不相同的文本“意义”。同一时代文学背景不一文学的读者,甚

7、至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也会因此而形成迥异的文学“意义”。因此,文学作品意义具有多元性,并非作者原意或最初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而是一种动态生成物,产生于文本意义潜势和读者相互作用中,因而是多元、变化的,而文本则是文学作品意义的载体,是单一、静态的。离开了读者及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学作品将成为“摆放在书架上的书”:毫无也不可能有任何社会价值,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对象化、具体化过程是文学作品获得意义的途径。  读者带着期待视界与文本对话,理解并阐释文本,实现文本意义,对于同一文本存在不同理解评价也就再不足为奇。  (二)读者层面  期待视域指文学作品

8、接受过程中,因读者先在的情感体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等一系列因素杂合而形成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某种特定的领悟能力、欣赏水平及审美期待[7]。读者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