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ppt课件

《切脉针灸》ppt课件

ID:41389027

大小:313.3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8-23

《切脉针灸》ppt课件_第1页
《切脉针灸》ppt课件_第2页
《切脉针灸》ppt课件_第3页
《切脉针灸》ppt课件_第4页
《切脉针灸》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切脉针灸》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切脉针灸张国雄一、何为切脉针灸?切脉针灸:是通过辨别人迎、寸口、跗阳及人体各条经络的脉象大、小、盛、衰、滑、涩等表现以诊察疾病、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建立在脉象及经络理论基础之上,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经络穴位为诊治对象,以脉象变化、症状改善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是一种切脉与针灸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方法。二、切脉针灸理论渊源《灵枢.九针十二原》:“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

2、用针者,取其疾了,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治也,言不可治者,乃未得其术也”。《灵枢》这段话告诉我们,针灸治疗疾病就好像拔刺、洗污、解结、疏通河道一样,无论日子多久的疾病都可以治疗,而有言不可治者,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掌握针灸的真谛。《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为见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可以看出古代针灸医生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必须诊脉,根据脉象来了解脏腑和经络的虚实变化,以便指导针刺取穴,从而使针灸做到有的放矢。三、切脉针灸的优势应用切脉辨证指导针灸治疗,主要具

3、有以下优势:(1)切脉指导辨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说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辨别脉象的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通过脉象变化可以帮助了解病邪性质(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如脉诸急者多热;缓者多寒;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胜,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疾病部位(脏腑、经络、上下、左右),病势深浅以及判断预后。此即《灵枢·经脉》所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4、,不可不通也”。三、切脉针灸的优势(2)切脉指导针刺取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当六腑出现病变时,诊脉可见相应络脉虚陷之象(三焦经为赤红),并提出了具体的取穴:“小肠病者……若脉陷者……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赤见于脉,取委阳;膀胱病者……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躁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穴;胆病者……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三、切脉针灸的优势(3)切脉指导针刺手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认为:“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5、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痛,无令其血出”,《灵枢·终始》也有“脉实者,深刺之……脉虚者,浅刺之……”的记载。由于脉有急、缓、滑、涩、虚、实、大、小之分,故针灸治疗也就有深刺、浅刺、久留针和疾出针等区别,而根据脉象变化决定针刺深浅、手法、留针时间的原则则及时而准确。三、切脉针灸的优势(4)切脉指导针刺补泻:“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针灸之总则,其所说的盛虚乃是以人迎、

6、寸口的脉象大小作为标准。《灵枢.终始》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其提出了切脉决定针灸补泻的两个原则:一是人迎脉盛采取泻阳经补阴经,脉口脉盛采取泻阴经补阳经;二是根据脉盛的程度而补泻不同的经脉。《灵枢·终始第九》云:“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7、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此处之阴阳即指脉口(寸口)和人迎脉,而虚实则指两处脉动程度的比较,亦即:若寸口(阴)脉动>人迎(阳)则说明阴(经)盛而阳虚,则先补疾病有关的阳经,再泻疾病有关之阴经。反之若寸口脉动<人迎,说明阳经之气盛,阴经之气相对虚,则补疾病有关之阴经后泻疾病有关之阳经,即先补弱的一方阴或阳经,再泻其相表里之阳经或阴经,其指出了根据人迎、寸口脉之盛衰以决定针灸补泻的先后顺序。三、切脉针灸的优势(5)切脉判断针灸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

8、,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灵枢·终始》云:“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可见《内经》中所谓“得气”并非指针下患者的酸麻重胀感,而是针刺后患者的脉象趋于正常,即脉坚实之实证,治疗后脉象趋于缓和,否则即使针刺当时自觉轻快,病必不去,虚症亦然。切脉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