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349338
大小:56.0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22
《食品产业技术发展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2015年度安徽省食品产业技术发展指南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事关国民健康、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在我省食品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编制本指南。一、发展现状与趋势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世界经济发展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行业都是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经济部门,对农业、贸易和就业贡献重大。美国将农业及其相关产业
2、统称为“食品-纤维体系”,居民每支出一美元食品消费,农业、加工业、商业流通所占份额分别为25%、26.1%、48.9%,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商业销售彼此依存紧密。我国是人口大国,食品产业在长时期内必将是最基础又最活跃的产业,并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21世纪以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食品工业总产值2002年过1万亿元,2005年达2万亿元,2010年达6.1万亿元。我国食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力度最大、专利成果最多、技术突破最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历史时期。通
3、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我国在食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领域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苹果浓缩汁、马铃薯淀粉和全粉、生猪自动化屠宰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缩小了我国在食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装备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安徽食品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明显。我省是农业大省,小麦、水稻、油菜籽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均居全国前5位,畜牧、水产品产量也居全国前列,为食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优势。近年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食品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产业布局和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4、,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带和农产品加工区,农业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食品产业优势。2011年,全省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22家,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5061.2—9—亿元,规模仅次于机械工业,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对全省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供给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作用。安徽食品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较好。近年来,全省食品领域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队伍、条件能力和平台基地等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
5、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美亚光电、瑞福祥、明光永言等多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相结合,组建了一批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集聚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通过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组织制度创新和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部署实施了一批对产业发展急需的重大项目,为保障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优质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安徽食品产业的困难还较大。尽管目前我省食品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
6、大差距,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称。特别是整体水平依然不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竞争实力偏弱;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的初级加工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重大,精深加工技术与水平比较低。因此,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对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的契机,开展食品产业技术研发,必将对提升我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二、发展思
7、路与目标1、发展思路围绕我省加快食品产业升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需求,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产业特色,开展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产品储运与物流、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加强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装备研制;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链与技术链的对接;推进研发平台、创新团队和产业基地建设,—9—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相结合,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新协同,构建农业-食品工业-市场三位一体的科技发展体系,支撑安徽食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发展目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支持具有全国和行业影响力
8、的领军人才的培养和10支左右规模较大的特色研究团队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支持国家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高层次自主创新研发人员培育。研发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主体,新建重点实验室10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个;积极争取建设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和具有特色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10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