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材料类作文审题指要

议论材料类作文审题指要

ID:41347165

大小:3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2

议论材料类作文审题指要_第1页
议论材料类作文审题指要_第2页
议论材料类作文审题指要_第3页
资源描述:

《议论材料类作文审题指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议论材料类作文审题指要及训练议论材料类作文,顾名思义,其作文是以议论性文字材料为依归的。而议论文字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其特点不外有二:①说理是它表述的终极目标,其中有问题,有观点,有分析;②说理常常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因此,此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审明议论材料里关键概念(词或短语)的含义。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不审明、不准确把握材料里关键概念的原初意义,就以此为基础去引申,也就必然会出现离奇古怪的错误;自然,由此而展开的阐述,也必然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例如,07年高考湖北卷命了这样一道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

2、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材料里的“母语”,无疑是必须审明的关键概念。按理说,这个概念已耳熟能详,不该理解偏差,可是事实上,却出现了以下的失误:“⑴没有将母语与语言分开来。(扩大了母语的外延——引者注,下同)⑵将母语理解为母亲的话。(望文生义)⑶不扣母语,单写

3、交流与传承。⑷把母语领会成一种文化精神。(对材料的意蕴缺乏整体把握而断章取义)⑸把母语领会成‘手语’‘心语’等独特的语言。(无中生有)”(湖北恩施特级教师覃国平:《开辟作文教学的多维空间》,《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出现这样的失误,实在是太不应该。因为只要稍微注重一下语言的学习(包括英语)的人,是决不会不知道“母语指的是本民族的通用语言”这一大致的含义的,况且所给的材料对此又有所阐述呢。由此可见,审明议论材料里关键概念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其途径有二:●认真审读材料,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把握关键概念的含义。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一般说来,材料都会有或详或略的阐释。因此,一

4、要有强烈的捕捉意识,二要有对路的方法,这方法通常就是层次分析法。例如这段关于“母语”的材料,层次就很分明的,只要认真审读,是大致可以把握的:头三句为第一层,余下的为第二层。第二层说的是“母语”与本我的关系,即“母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层则阐述了“母语”这个关键概念的含义与性质。●调动生活积淀和知识储备,从解读概念的载体——词语的字面义入手,逐步向其含义靠拢。前边已述,有考生“将母语理解为母亲的话”,这确实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然而,如果这位考生能由此而再向前走一步,想一想这“母亲”是实指还是比喻,从而悟出是后者,是故土,是祖国,是民族,那么,对“母语”的理解岂不接近了它的真

5、义了吗?二、抓住材料议论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观点。议论材料虽然短小,但是议论要素通常是齐备的。它总会议论某些问题,也总会就所议论的问题做出回答,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就是我们在阅读材料时应该抓住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只有抓住了它们,才能把握住材料的精髓,审到命题的关节,也才能真正为下一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3选择作文的具体对象、具体角度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05年高考湖北卷命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

6、,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如果对王国维的这段文字作个层次分析,也不难看出其议论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首句为第一层,议论了“诗人应如何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问题,并加以回答:“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余下的为第二层,分别说明“这一态度和方法对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有何作用”:“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故有高致”。对材料审读到这一步,作文所要写的大致内容,应

7、该说已具雏形,那就是从某一个角度谈王国维先生倡导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一态度和方法。然而,王先生的这段话是用文言写的,诸如“入”“出”“写之”“生气”“观之”“高致”等关键性概念(词语)的内涵还有待于揭示,因此,还得调动生活积淀和知识储备去进一步解读,以便使观点更加明朗化。当然,这种解读不需要如文言翻译要求得那么精确,只要有个大致的认识就可以了。如可从“入”联想“深入虎穴”,体会出其“深入探究”之意,而“出”与之相对,则可推断出其从“‘探究’中抽出同类事物或问题的规律”之意。再拿着两个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