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文献综述】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文献综述】

ID:413232

大小:2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07-30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文献综述】_第1页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文献综述】_第2页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文献综述】_第3页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文献综述】_第4页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  目: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王安忆,新时期文坛颇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广泛,风格多变,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王安忆曾说:“我是一个否定风格的作家。”她不愿意将自己自己局限在某一种叙事方式,某一种小说模式,某一种文字风格,或者某一种特定题材的范围之内,成为一个容易被概括的、标志性明显的作家。关于“寻根作家”、“女性作家”、“城市作家”等名号都是评论界擅自界定的。

2、此外,王安忆无疑还是一个笔耕不辍的多产作家。她的《本次列车终点站》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长恨歌》可以说是王安忆创作的巅峰,它为王安忆赢得了整个90年代的声誉。作品中老上海的怀旧气息是最为人所乐道的。正如黎荔所说,王安忆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之初的动机就是要为上海这个城市写传,小说“贯穿始终的是一颗耐得住世事,经得起沉浮的上海心。”[1]90年代以后,王安忆开始创作越来越多老上海为题材的创作还有《桃之夭夭》、《富萍》、《妹头》、

3、《纪实与虚构》、《黑弄堂》等多部作品,无一例外地都将故事的场景设置在弄堂里。表现上海城市形象、文化气质的变迁,弄堂的确是一个最佳的视角——它能从最底层,也能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反映上海的历史变化。更重要的是,只有将作品置于这样的场景中,王安忆才能充分描述出的日常生活世界和充溢于这样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文化气息。弄堂作为一种空间形式,曾是上海多数居民的居住环境,折射出市民所处的政治环境与经济条件。作为进驻上海的“同志”的后代,王安忆在弄堂中长大,洞悉市民阶层俗世生活的各种人情世故,因而弄堂成为她怀旧所依托的空间,成为

4、其文本最核心的意象之一,体现了王安忆对上海文化、历史的独特思考和深入开掘。可以说弄堂的意义,就在于王安忆对上海的氛围和内质的把握,与她的创作主体合二为一。听着作家幽幽淡淡地娓娓道诉,读者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一幅富有上海特色的都市风情画中,重温那不太遥远却被飞速变动的现实而刺激起怀旧感的那段历史。在王安忆看来,弄堂的内容是日常的柴米油盐灯种种琐事,弄堂的精神是“流言”,逝去年代所留存的特色扎实地印在上海的弄堂之中,那些街巷里弄悠远深邃,蕴含了上海全部的生活情怀。弄堂独有的历史都是它的性格史和精神史,它所有的空间都

5、神奇地充满着历史留下来的精神。当历史的痕迹被人为地消除,只能凭借一些遗留物来维持昔日的荣光时,这遗留物也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在王安忆的眼里,弄堂或者弄堂的房子就是这样的象征物。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越来越多的作家将他们的小说托付于一个固定的空间。王安忆选择了上海,同样选择上海的作家还有张爱玲,评论家总是将她们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王德威在《海派作家,又见传人——王安忆论》中指出王安忆是继张爱玲以后,又一写作海派文学的传人,“由于历史变动使然,王安忆有关上海

6、的小说,初读并不‘像’当年的海派作品。半世纪已过,不论是张爱玲加苏青式的讥诮世故、鸳鸯蝴蝶派式的罗愁绮恨,或新感觉派的艳异摩登,早已烟消瓦灭,落入寻常百姓家了。然而正是由这寻常百姓家中,王安忆重启了我对海派的记忆。在如此新旧交缠、混乱迫仄的世界里,上海的小市民以他们自己的风格恋爱吵架、起居行走。他们所思所做的一切,看来再琐碎不过,但合拢一块,就是显得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这里或许有‘奇异的智慧’?套句张爱玲的名言,‘到底是上海人!’”[2]甘晓燕的《历史沧桑中的海上繁华梦——张爱玲与王安忆的上海都市民间书写比

7、较》认为王安忆对张爱玲是有超越的,张爱玲写海上繁华梦,关注的是一个瞬间的上海,王安忆则更注重上海的积淀和上海的历史。王安忆关于都市民间的写作是评论界研究最为广泛的。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具有世俗性和草根性的,她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场上关注日常琐事,关注底层人民的悲喜生活,利用生活细节将单调乏味人生写出无限意趣。“绵密不尽的日常生活其实早有十面埋伏;炊烟尽处,正是硝烟起时。”[3]赖翅萍在《市民日常生活诗性的审美发现——王安忆论》中指出,在以往的宏大叙事和启蒙话语中,日常生活总是被认为是平庸、刻板的东西,毫无美感可言

8、,而王安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有情有信、温馨感人、意义丰沛的市民日常生活的诗性世界”[4],文章从日常的物象世界、生活主体精神品质以及市民观念世界三个层面,揭示了王安忆对市民生活世界的诗性发现。李新的《上海的芯子:日常生活的恒久性——王安忆上海小说主题一解》,认为日常生活的恒久性是王安忆上海小说的灵魂,是上海的芯子。还有吴苏阳的《城市世俗生活的透视与观照——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朱君安的《琐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