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319773
大小:4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2
《挂钩服务搬迁办公室工作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工作计划:________挂钩服务搬迁办公室工作计划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页共6页挂钩服务搬迁办公室工作计划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一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精神,发扬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基层到挂钩服务搬迁地块,全力助推全市搬迁工作,加快城市建设进程,特制定挂钩服务搬迁工作计划。一、强化领导,确保人员精力到位。1、建立挂钩服务搬迁领导组,负责组织协调推进督促搬迁工作。2、抽调人员搬迁。根据
2、市委组织部要求,抽调陈虹丽参加搬迁推进组进行实践锻炼,全脱产参加城市搬迁工作。3、组织人员参与挂钩服务搬迁地块的搬迁工作。根据市对挂钩服务地块的统一部署,及时组织招投标办及相关人员服务、协调推进搬迁工作。二、强化组织,确保工作推进到位。1.抽调参与搬迁的实践锻炼人员,必须服从指挥部和推进组的统一指挥,积极参加搬迁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优异的成绩。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推进组及招投标办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全力完成任务。平时必须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有事请假,不得无故缺席,不得迟到和旷工,争取评先评优中榜上有
3、名。2、挂钩服务搬迁领导组及成员必须全面掌握挂钩服务搬迁的99号及99号A区地块情况,及时参加该地块的搬迁推进。与如城镇、相关街道和社区、推进组一起商讨搬迁方案、搬迁动员、选优实施主体、推进搬迁以及攻坚扫尾等工作,适时组织本办相关人员一起参与搬迁,加强搬迁力量,争取早日实现搬迁目标。第3页共6页3、动员本办所有人员思想高度统一,并利用人脉资源协调服务搬迁工作。属于本人或直系亲属搬迁户,必须及时按序时完成并起带头作用,属于朋友关系搬迁户,必须全力帮助地块做好工作,确保不掉队。同时利用人脉资源,参与其它地块的搬迁工作,确保
4、XX年内单独完成搬迁户不少于5户(挂钩服务地块及陈虹丽所完成的搬迁户除外)。三、强化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1、及时掌握抽调人员工作情况,与推进主体和工作人员联系,协同推进地块的搬迁工作,认真按照是指挥部对抽调人员的考核结果,实施奖惩。2、将推进责任分解到相关科室和人员,及时通报搬迁结果,组织人员结对帮助工作,直至搬迁为止。3、发挥大家的作用,推进其它地块的搬迁,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工作不主动的给予批评教育。4全力完成市委市政府及搬迁指挥部的交办事项,确保不折不扣的完成目标任务。第3页共6页指导学困生工作计划一、指导思
5、想:第5页共6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学困生辅导工作是可缺的一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进步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我根据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理论”,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分层教学,在班级中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学困生转优辅导工作。二、情况分析“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校风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问题,因此,在对待学困生转化问题上,我主要做法是:首先,要正确看待“学困生”,其实“学困生”并不像有的人认为什么都差,
6、多数学困生仅是某一方面落后,差不是本质,所以我们应当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其树立进取心和勇气;其次,尊重学困生,对他们不歧视,从各方面关心他们,激励差生转化;其三是注意方式和方法,对差生报以信任,多表扬少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无意识必要的,在指出缺点的同时要细心鼓励,体现出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不要一味指责,更不要轻易地去“揭伤疤”,否则批评过渡,说话缺乏分寸,容易产生负效应。在对“差生”的
7、教育中,我采取的方法可以说是“三分管理,七分情感”,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地进行说服教育,并在学习上多鼓励,生活上多关心,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的信任是对后进生人格的尊重,他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促其奋发向上。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工作能面向全体,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本学期计划做好以下工作:1、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2、查漏补缺,对症下药;第5页共6页3、补课要课内外结合,以课内为主,并和优生结对子;双向选择,“一帮一,
8、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4、在课内,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有一些训练、发言的机会;5、对他们一视同仁,不歧视,多鼓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上进心,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激励他们进步。6、组织他们学习中外名人发愤苦读的故事,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