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83399
大小:1.02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8-21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六章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第一节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兴起的历史背景一、与传统心理学1、与早期实验心理学2、与格式塔学派3、与行为主义4、与皮亚杰学派二、与邻近学科1、计算机科学2、心理语言学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第二节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一、基本观点1、心理学可以从不同途径进行研究2、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命的计算机,其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符号操作系统。3、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从心理物理研究转向心里内部机制的研究,4、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进行信息编码,在
2、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5、人的心理不仅是在认知系统中的信息加工,而且是在人格结构中的信息加工。6、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信息加工心理学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包括:因素型实验方法、眼动研究方法、口语报告分析法和计算机模拟法。(一)实验方法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反应时法是其最有效的和最典型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减法反应时法和加因素法。——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波德用减法反应时法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20世纪中期,斯腾
3、伯格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法反应时法,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二)眼动研究方法1、眼动的实验研究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又一先进技术,它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眼动即眼球运动,它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眼跳和追随运动。眼动实验依赖于眼动仪,眼动仪就是记录眼球运动信息的仪器。2、眼动实验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使用简单的眼动记录技术考察人在图形扫描和文字阅读中的眼动轨迹,以及这些眼动轨迹与视觉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中期以前的眼动记录技术存在误差
4、大、操作难和被试眼动负担较大等缺点。20世纪中期以后,摄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3、眼动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①、眼动轨迹图:是将眼球运动信息叠加在视景图象上所形成的注视点及其移动的路线图,能具体、直观、全面地反映眼动的时空特征,由此判定不同刺激情景下、不同任务条件下、不同个体间、同一个体不同状态下的眼动模式及其差异性;②、眼动的方向和距离: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考察眼动方向(角度),这方面的信息与视景迭加可以揭示注意的对象及其转移过程,并
5、可以结合时间因素计算眼动速度;3、眼动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③、眼动时间:将眼动信息与视景图象叠加后,利用分析软件提取多方面眼动时间数据,包括注视时间、眼跳时间、回视时间、眼跳潜伏期、追随运动时间,以及注视过程中的微动时间,包括自发性高频眼球微颤、慢速漂移和微跳时间,同时可以提取各种不同眼动的次数,主要是在不同视景位置或位置间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回视次数等等,这些时间和位置信息可用于精细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眼动模式,进而揭示各种不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模式;④、瞳孔大小与眨眼:瞳孔大小与眨眼也是视觉信息注
6、意状态的重要指标,而且与视景迭加可以解释不同条件下的知觉广度或注意广度,也可以揭示不同刺激条件对注意状态的激发。(三)口语报告分析法1、口语报告分析法,也称出声思考法,是一种由被试大声报告自己在进行某项操作时的想法,使内部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来探讨内部认知过程的方法。2、口语报告多半在操作时进行,也可以在操作后通过回忆来叙述。3、口语报告分析法是对传统内省法的批判与继承,该方法已经被许多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所接受和采用。(四)计算机模拟法计算机模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对心理过
7、程的计算机模拟来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对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进行逻辑分析。通常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多从程序缩减、流程分析、程序模拟三方面入手。第三节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一、关于感知觉的研究1、模板匹配模型模板匹配模型是根据机器的识别模式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刺激物的模板,当输入的刺激信息正好与某一储存的模板相匹配,该刺激信息就得到破译和识别。按照生理机制来看,这些模板是由各种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细胞组成的。模板匹配模型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可能是人
8、的多种模式识别方式中的一种或其中的一个环节。2、原型匹配模型原型匹配模型认为在记忆系统储存的不是与外部刺激严格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物的概括性表征——原型,所谓原型是指一类事物综合、抽象的产物。一般信息加工系统会根据输入信息与原型的匹配程度来识别信息,寻找与其最佳匹配的原型,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从而使之获得理解。显然,原型匹配模型克服了模板匹配模型不灵活、不经济的缺点,对其进行了改进,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生活经验和心理实验的支持。3.特征分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