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61521
大小:50.0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8-20
《同呼吸才能心相印(全文整理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同呼吸才能心相印——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坚持群众路线纪实河北日报记者李忠志曹阳葵“总书记来了”,“总书记好”。当习近平总书记轻车简从来到正定县塔元庄村,村民们纷纷围了上来,大声招呼着。“老书记好!”——一声问候从人群中传来,总书记转过身来,微笑着把手伸向这位群众。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来到塔元庄村看望干部群众。“老书记”——一个再朴素不过的词语,在总书记与当地干部群众心里却有着更深的含义,充满着信任和深情。总书记是正定人民熟悉、崇敬的“老书记”。30多年前,他来到这里,同乡亲们一起打拼。在正定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县
2、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与正定县委“一班人”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正定发展谋划了战略,理清了思路,打下了基础,也以“平民书记”的风范同这里的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想起当年天天和同志们在一起,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干,对乡亲们的喜怒哀乐都有直接的了解和感受。”总书记说,“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在正定的往事像电影一样历历在目。”骑车下乡、街头接访、圪蹴着吃饭、与群众促膝谈心……总书记当年在正定工作的一幕幕画面,此时此刻同样也在当地干部群众脑海中重现。近日,记者来到古城正定,沿着“老书记”当年的“17群众路线”,重上塔元庄,遍访老干部,夜宿百姓家,人们拿出一张张照片,打开一封封书
3、信,充满感情地讲述一个个“故事”……我们发现总书记心中“不寻常的3年、非同一般的3年”,同样是正定干部群众一直珍藏在心中的一段难忘岁月。我们懂得,人们钩沉起的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往事的记忆,他们称赞的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珍视的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情感,记着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当年天天和同志们在一起,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干,对乡亲们的喜怒哀乐都有直接的了解和感受,是很接地气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小平向记者这样描述了7月11日总书记召开座谈会时的场景:“几张方桌、几把条凳,坐得很随便,聊得很热烈。”那感觉就如同30
4、多年前一次寻常下乡座谈。熟悉的场景,亲切的话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塔元庄之行又让当地干部群众想起当年那个与大家“一块干、一块过”,“很接地气”的年轻县委书记——1982年仲春时节,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的习近平,主动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来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当时的正定县是一个有名的“高产穷县”,1981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清华大学毕业生、中央机关干部——刚开始,当地干部群众对这个从上面下来的年轻县委副书记将信将疑。然而,顾虑很快就打消了。“朴实低调、亲和务实”——17回想当年习近平留给正定干部群众的印象,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资料组组长的王志敏回忆说。穿着褪色的旧军装、
5、背一个军用挎包,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在院子里圪蹴着吃饭聊天,与当地百姓拉家常、问寒暖,不讲排场、没有架子,这位年轻的县委领导很快和大家打成了一片。“近平同志来正定工作,没有迎送之仪。当时县委安排了一间平房作为他的办公室兼宿舍。”时任正定县副县长的何玉回忆当年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一张三屉桌、一个文件橱、一把椅子、几个方凳,两个条凳支一块木板就是床,床上铺一条满是补丁的旧褥子。老房子泛潮,天晴时,近平同志晒褥子,机关干部都好奇地数,究竟有多少补丁,谁也没有肯定答案。”当时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一位干事说,他爱人曾帮近平同志拆洗过一次褥子,其实那不是
6、补丁,做褥子的布料本身就是用旧衣服拼接成的。他想买一块布料让爱人做条新的,习近平拒绝了,“不用了,这褥子挺好的。”“当时我们吃饭就在食堂外的大树下,大家买了饭围坐在一起吃,没有凳子就圪蹴着吃。‘圪蹴’是方言,就是蹲着。”时任正定县长的程宝怀回忆说,近平同志来后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还总结这样吃饭的几个好处:一是边吃边聊,跟开座谈会差不多,二是可以互相监督,三是可以不搞特殊。不搞特殊,是习近平一贯坚持的一个原则。当时县委大院只有一个食堂,按点开饭,排队购买,过时不候,无论当县委副书记还是担任县委书记,习近平从不开小灶,有时开会晚了,就来两个凉馒头,加一块卤豆腐。“17习近平总
7、书记这次来河北视察多次提到接地气,当年他就很少呆在县委机关,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往干部群众家中跑,有时与县里的干部结伴,有时单枪匹马。”正定县退休老干部张五普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近平同志是在1983年春天,那时我在西兆通公社任书记,他一个人来公社调研,骑一辆旧自行车,下自行车就和我握手。我说,‘习书记怎么你自己来了,你认得路啊?’习书记说,‘打听,我打听着就来了。’”“当时县里最好的车是两辆212吉普,如果不是特别急的事,近平同志都坚持骑自行车,他自己说这样既省汽油,又能联系群众。”何玉告诉记者。后来近平同志自己回忆说:“那时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