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_行难知亦难_评吴敬琏著_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_

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_行难知亦难_评吴敬琏著_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_

ID:4124791

大小:236.7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29

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_行难知亦难_评吴敬琏著_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__第1页
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_行难知亦难_评吴敬琏著_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__第2页
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_行难知亦难_评吴敬琏著_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__第3页
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_行难知亦难_评吴敬琏著_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__第4页
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_行难知亦难_评吴敬琏著_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_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_行难知亦难_评吴敬琏著_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张平: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行难知亦难3在增长的迷雾中抉择:行难知亦难———评吴敬琏著《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张平内容提要《: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刻推出来的一本力作,探索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认知,即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逻辑和转型的方向,详细分析了转变增长模式的政策,将理论的知和实践的行相统一。本文也借评而论,加强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讨论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关键词:抉择增长模式增长路径典型化事实吴敬琏老师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

2、(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简称《抉择》)开篇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现实的紧迫感溢于书表。中国正面临着增长模式的选择,不能沿着现存“旧工业化”的轨迹继续和一成不变地走下去,要转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这本书中“抉择”所要告诉读者的。《抉择》一书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出发,梳理了经济增长的理论认知过程和各国增长的路径,直奔中国的现实和经济理论研究的最前沿问题,抉择的力量来自于对新道路的认识。尽管《抉择》写到“这本讨论中国增长模式选择的小书,并非在书斋中披阅前贤论著,静心进行学术探索

3、的产物,而纯然是为了回答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作为理论和政策研讨得出的结果”,但它用了最大的篇幅条分缕析地探索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政策争论和增长的“典型化”事实,积极探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良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不仅仅是实践,更是思想试验,因为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必须自己去探索其理论的知和实践的行。很多人说增长模式转变是知易行难,实际上是行难知亦难,没有正确的知就无法指导正确的行。经济学是为国家致富服务的,但任何一个经济发展决策都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不可能仅是经

4、验主义方式的“试错”,而更多地要进行思想的逻辑实验和政策争论,因此逻辑和论争是经济学中最为有力的工具。知是一个非常难的事,仅仅就事论事的对现实的一个默认,会迷失我们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也就没有了“抉择”的思想和行动的方向了。该书不但给了我们“知”,更将知与行结合,给了我们抉择的方向和行动的具体政策,这也是该书另一个重要的贡献。一、经济增长模式抉择中的“知”难《抉择》一书援引了凯恩斯的著名论断“讲求实际的人们自以为能够与所有精神世界中的影响绝缘,到头来不过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开始了对增长理

5、论和中国经济实践的探索。《抉择》对经济增长做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全面梳理,很多精彩论述和富有启发思想的文字让读者有“大快朵颐”之感,书中归纳了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中对旧工业化模式的双重路径依赖的特性,并指出了“早期增长模式和旧型工业化道路的陷阱”《(抉择》p45)。3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信箱:zhangping@cass.org.cn。感谢刘霞辉的斧正,文责自负。1202006年第2期对落后的国家来讲,选择“旧型工业化道路”可能是宿命的选择。中国从被列强打

6、开国门的那一天,大量的志士仁人就开始提出工业立国的思想。维新派的梁启超、康有为都是要“他日以工立国者”“、定为工国”(转引自《抉择》,p105)。工业化显然是时代的抱负,也是中国增长的认知传统。对于任何后发国家而言,工业化(最高形式是重化工业)都是追求的目标。前苏联是欧洲的农业国,为了工业化,也认真进行了工业化的论争,最终领导人选择了重工业道路《(抉择》专栏211)。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工业化问题提了一系列的看法“,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以工业为基

7、础,首先建立重工业”《(抉择》专栏411)。东亚的日本、韩国等也在国家干预下选择了重化工业的道路。重化工业道路成为任何赶超国家必选的一条道路。这种重工业化早期增长模式有着大量的理论支持,如“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霍夫曼定理和重化工业阶段”“、哈罗德-多马模型”等以资本要素积累进行工业化的理论。这些理论范式支持了旧型工业化的发展。但这种旧式的发展道路确如文章指出的有其巨大的危机和增长的陷阱,如前苏联体制性的崩溃,东亚金融危机等都是这种模式选择的必然结果。《抉择》中有关中国的论证最为精彩,在“传统工

8、业化道路的体制基础仍未消减”部分中列出了几大问题,归纳为一是政府的数量扩张目标,二是政府的干预,三是要素价格扭曲,是传统工业化模式必然的特征(见《抉择》,p116)。这种增长模式的偏差必然会导致消极的后果,避长扬短,丰富的劳动资源无法有效动用。这种增长模式推动的工业化道路直接的负面效果为:(1)造成了土地、淡水和煤、电、油、运以及其他稀缺资源的高度紧张;(2)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加速恶化;(3)配置不当,抑制了提高我国整体效率的服务业发展;(4)增加了就业的难度;(5)过度扭曲了经济结构,并导致银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