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36462
大小:548.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8-20
《古代年龄称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年龄称谓1.出生时期初度:出生之时。后指生日,如“四十初度”。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茅盾生于1896年,1945年夏郭沫若、叶圣陶、老舍在重庆发起祝贺他“五十初度”及创作生活二十五年纪念。2.幼年时期周晬(zuì醉):周岁。也叫晬日、晬盘日。唐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李商隐孩提:2-3岁。《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孟子3.童年时期龆龀(tiáochèn条趁):7-8岁。1、龆与龀,均谓儿童换齿,即脱去乳齿,长出恒齿。借指童年。齠,通“髫
2、”。唐白居易《欢儿戏》诗:“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2).借指孩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将俺一家儿不留一箇齠齔。”《水浒传》第七五回:“天兵一至,齠齔不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自是子孙式微,今已无齠齔。”纪昀黄口:儿童。《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孔子幼学:10岁。1.《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宋陆游《杨夫人墓志铭》:“二子未从外
3、塾,而於幼学之事,各已通贯精习,卓然为奇童矣。”陆游总角:借指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垂髫(tiáo条):借指童年。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又称髫年、髫岁、髫龄等。4.少年时期志学:15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成童:15岁。束发:15岁前后。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因用以代称成童。又称结发。江淹《杂体·李都尉从军》“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江淹5.成年时期弱冠(guàn贯):指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唐•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
4、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为成人的标志,因以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及笄(jī基):指女子年满15。笄,即发簪。盘发而用簪插之,称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相当于男子的冠礼。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则笄。因称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6.壮年时期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南宋•朱熹注:“有以自立。”又称而立岁、而立之年。朱熹有室:指男子30岁。《礼记•曲礼上》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上古习俗男子三十而娶,授以室,故称。男子三十岁亦称“壮”。东汉
5、•刘熙《释名•释长幼》:“三十曰壮,言丁壮也。”又称壮室。7.中年时期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朱熹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后以“不惑之年”用作四十岁的代称。强仕:指男子四十岁。《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释名•释长幼》:“四十曰强,言坚强也。”又称强、强仕之年。8.老年时期艾:指男子50岁。又称艾服、艾服之年。耆(qí奇):指60岁。又称耆年、年耆。老:70岁。耋(dié迭):指80岁。耄(mào茂):指90岁。有时也泛指八九十岁。期颐:指100岁。因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
6、故曰期;此时饮食、起居、动作需人养护,故曰颐(颐,养也)。艾耆:五六十岁,也称耆艾。耆老:泛指六七十岁。又称老耆。耄耋:泛指八九十岁。耋期:八十至百岁的高龄。耆耄:泛指60岁以上的老人。知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才认识天命。又称知命之年。花甲:指60岁。花甲本指六十甲子,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又称花甲之年。耳顺:指60岁。从心:指70岁。古稀:指70岁。语本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