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开题报告】

《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开题报告】

ID:412310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7-30

《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开题报告】_第1页
《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开题报告】_第2页
《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开题报告】_第3页
《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开题报告】_第4页
资源描述:

《《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64代孙。作者字聘之,又字季重,他出生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这正是明清之交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明朝末年统治者的昏庸、残暴、剥削导致了广大人民群众贫困潦倒,逼迫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明政权的统治,但由于农民起义自身的局限性和明朝汉奸与清兵的南下,遭到了悲惨的失败!作者以史为依据,通过大量的收集资料,并接自己南下亲自感受当时的历史风貌,三易其稿创作了《桃花扇

2、》。各个时期的学术界对于《桃花扇》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最早对《桃花扇》进行研究的就要数王国维先生了,他在《红楼梦评论》中指出:“吾国之文学中,其具有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世之中,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

3、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7]这里,王国维论述的重点是通过《桃花扇》与《红楼梦》的比较说明《红楼梦》的价值。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看出王国维对《桃花扇》内涵的把握及悲剧特点的定位,都是十分准确的,并且在后来的《桃花扇》研究中亦有较大的影响。吴梅认为《桃花扇》的词曲科白俱佳俱美。到了梁启超,他对《桃花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术界对《桃花扇》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1956年王季思先生等据诸本择善互校,出版了较为权威性的校注本。到了1962年山东人民文学才出版社出版了袁世硕著《孔

4、尚任年谱》,这是《桃花扇》及其作者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标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桃花扇》的研究主要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的,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一批重要成果同时出现在这时期,形成了《桃花扇》研究的繁荣局面。然而,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与学术研究不和谐的音符。到了70、80年代,文革结束,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首先,一大批新的研究资料的发现,丰富了孔尚任的生平资料。其次,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对《桃花扇》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是这一时期《桃花扇》研究的主要特色。90年代,对《桃花扇》主题与内涵的探讨,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

5、点所在。在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者们开始将剧本置于比过去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现在,《桃花扇》不断的被搬上舞台、银幕,研究成果上也遍地开花。整体学术走向,由零星到系统,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的作家、作品研究到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的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单纯的思想性的判别,转入文本本身的审美研究,从单纯的文学研究,转入到对文化现象与历史事实的描述或阐释的变化过程。在最新的对于《桃花扇》结局的研究上,学

6、者们认为,造成如此结局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作者的创作意图上。在文章的试一出《先声》里,作者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整一出戏就是围绕着这一观点写的,因此开篇就已预示了这个结局。第二,生旦的爱情上。学者们认为侯、李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因此两人脆弱的关系才会轻易被张道士喝断,两人对爱情的误解也在最后被点破,两人也才在最后关头幡然醒悟。第三,正统观念与民族意识。对于南明末期的动乱与黑暗,爱国意识在侯、李二人的心理深深扎根,这种意识远远超出于他们的“爱情”之上,所以,最后被张道士喝斥之后,他们能双双入道,舍弃团

7、圆。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前人对《桃花扇》的研究已深入各个方面,无论是作品的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有涉及。而我将在仔细研读《桃花扇》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进行探析。《桃花扇》的结局如此与众不同,作者更是三易其稿,才得出此结局,必定有他的匠心所在。作为儒家学派的接班人,儒生的无能、儒生的失败、儒家的门户党派之争都和伤害竟然有孔尚任来指点、来总结、来表现,其一字一血,可以想见,最后倾向于道教也是他对现实失望的一种表现,这是第一个原因。结局的塑造虽然与

8、现实环境脱离不了关系,但是,作者没有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而是强烈透露出悲愤之感,那么作者的心并非到了绝望,反而表现出了他的爱国之情,同时他把自己的爱国之情也投射在了李香君、侯方域等人的身上,这是我认为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