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12421
大小:9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19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II)1.西周正式确立的宗法制在秦朝以后仍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A.嫡长子继承制长期存在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宗族权力与政治权力密切结合2.“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15世纪B.公元前13世纪C.公元前11世纪D.公元前9世纪3.《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
2、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D.实现中央集权4.据《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由此推断蓟之诸侯属于()A.姬姓子弟B.有功之臣C.先代贵族D.商朝贵族5.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 B.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C.“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
3、 D.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6.《礼记·孔子闲居》中,子夏询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民之父母,孔子说:“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原。”即君主、卿大夫应当遵守礼乐之规则,才能为民之父母。这说明礼乐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强调民本观念 B.强化等级秩序 C.缓和社会矛盾 D.规范统治行为7.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这说明三代()A.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等级制度影响日
4、常生活 D.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8.(xx·河南郑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商(朝)人对神灵素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硫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硫的权力运作D.形成了浓厚的“
5、家国同构”治国理念9.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们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A.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B.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C.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10.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
6、权的削弱B.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C.宰相权力的加强D.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11.“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种制度应该是()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元代的中书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12.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继承了商周形成的A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1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
7、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14.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15.“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16.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
8、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17.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