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

ID:41203009

大小:24.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8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_第1页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_第2页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_第3页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_第4页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性本善与性本恶孟子是我国最早提出人性本善说法的学者。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从《孟子·告子上》中看出,孟子认为人善良的特质是天生的,并非后天学习的结果。恻隐之心即同情心,人看到弱小的东西便想去保护,看到同伴离世便会

2、伤感流泪,这都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即羞耻之心,也是每个人都有的,人不穿衣服便觉得羞耻,当着众人的面被羞辱也觉得羞耻;恭敬之心就是人对比自己能力强,年龄大资格老的人一种谦虚、敬重的态度;而是非之心就是人辨别事情对与错的能力。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力与其他技能不一样,是小孩子不需要大人通过后天的教育就能具备的。如在《孟子·公孙丑上》说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里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

3、政”)。“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里的一个故事说道,有个小孩在井边玩,眼看就要掉下去了,旁人看见了都会去救他。之所以会救他并不是因为想要他的父母答谢,也不是想要巴结他父母,而是因为动了恻隐之心。这里孟子想说的是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当人看到一些不好的事将要降临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人就会同情别人,并且会尝试帮助别人。孟子认为人的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最纯真最原始的感情,是不需要学习的。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

4、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这里孟子阐述了自己对人性本善的理解。意思是说,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掌握的知识,是人类的善心;不用思考就能获得的智慧,是人类的良知。年幼的小孩都知道要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与孟子的观点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本恶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伪装的。

5、那么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是追求利益的,所以争夺的人胜利而谦让的人失败;人天生就是讨厌丑恶的,所以苟且偷生的人胜利而忠臣失败;人天生就喜欢听好的声音看美丽的眼色,所

6、以淫乱繁衍而礼仪灭亡......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明显是恶的,人的善只是伪装而已。在我看来,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有其合理的地方,比如他说人本身具有的本善之心不需要别人传授便能习得获取,但是我对本善之心是与生俱来这个观点持相反的意见。但是我又不完全同意荀子所说的性恶论。孟子说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不需要学习获得的,是一出生就有的品格。我认为仁义礼智的确不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来获取,但也并非与生俱来的。我认为所谓的恻隐之心刚出生的小孩是不会有的。三岁左右有行动力的小孩大部分会有虐待小动物的倾向,而小孩之间小打小闹也是常有的事。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伴随经

7、验和教训的积累,如虐待小动物之后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其停止该行为,或者父母旁人加以干涉,小孩子才慢慢地懂得爱惜小动物。由此可见,恻隐同情之心并非天生的。至少是人类随着年龄的增大,见识增多,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产生的情感。又如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我也认为并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后天慢慢地形成的。一个刚出生赤条条来到世界的婴儿,怎么会有伦理道德观念和羞恶之心,这些伦理道德都是后来大人教授灌输给小孩子的。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则有比较能说服人的理论论据。的确人的天性里是存在荀子所说的恶的一面,但是荀子说的是一种悖论,天性不等同于本性,所谓的

8、天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动物的性质,而本性则是人的一种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刚出生的小孩子只能具备天性而不能具备本性。一个人的本性又非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