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7078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28
《《古典之殇》——王开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典之殇》——王开岭(李新敏推荐)《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王开岭文集之自然美学卷,系作者最新文字结集,作者的注意力从自然细节开始,从那些曾经来过却正在消逝的风物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无限眷念。王开岭,1969年生,祖籍山东,主要著作有《激动的舌头》《精神自治》《跟随勇敢的心》《精神明亮的人》等,作品入选数百种中外选集、年鉴和教材。现居北京,任央视《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24小时》等栏目指导。书评:也许读后会有些许悲哀与惋惜,有对人类不
2、好好珍惜家园的痛恨。因为王开岭先生写的是我们的自然,曾经的自然,现在的自然。他思考着,拷问着,追溯着,痛心着。除开自然,他还还不留情的通过一个新闻人的角度评点了这个时代。比起韩寒的言辞犀利,他显然从一个人的角度,更客观的来讽刺与鞭挞。我并不觉得其中的文章有些矫情,只有曾经体验过那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才会对现今产生莫大的抵触与批评所以,耐心听听自然的哭诉吧。目录自序:《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第一辑:再见,原配的世界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模样?/再见,萤火虫/河殇茶憾/桥是水的情书/谁偷走了夜里的黑/追着井说
3、声谢谢/耳根的清静蟋蟀入我床下/消逝的地平线/湮灭的燕事/女织/丢失的脚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天上的那件事/荒野的消逝/古典之殇第二辑:不要以为这就是生活我越来越笃信两点:/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让我们如大自然般过一天吧/让事物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消逝的“放学路上”/那些美丽的禁忌/多闻草木少识人/“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春天了一定要让风筝放你有股焦灼让你必须连夜种点什么/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过/人是什么东西在古代有几个熟人/一辈子就是玩,玩透了/老北京的童话第三辑: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怎样才算一个良性的优美的时代?
4、/我的标准是:假如傻瓜也能活得好好的。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让傻瓜也能活得好好的/生活在险境中/人生被猎物化乡下人哪儿去了/我是一只移动硬盘/生活在当代截面上/你被逼成了你的对立面/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自然长大的猪/2009年的阳光青春之死·怀念陈虻/那些消逝的歌/窦蛾冤,果子狸第四辑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文学,其实是被解放了/做新闻,就是和时代的疾病打交道/别忘了,时间是带利息的/没有爱,世界会冻僵/CCTV:需要和猎物商量的猎人/不要改造体内的人性,要帮助体外的人性/历史:近处失明和远视症/知情权:没准备好就收到的上帝礼
5、物/道德:一个最让人伤心的词《感动中国》:低效的道德动员/常识还活着,世间还有青春/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法律很复杂,正义很简单/一件事情的长度/“劳动”,我忍不住向这个词敬礼房地产跟中国民生开了个恶毒玩笑/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我们不是地球业主,只是她的孩子/“科学”“真理”……这些词杀伤力很大我是个做减法的人,害怕复杂古典之殇最美的水在《诗经》,最俏的女子在溪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最深的心事锁于水。最远的眺望付于水。“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6、。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男子爱得神魂颠倒,近乎绝望。诗很美,只是感情有点绕,我更喜欢那首大白话——“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这是我最怜惜和欣赏的一位妇人。她的露骨,她的裸,她的痴,空前绝后。秋水涟漪,乃尘间最大诱惑。临波之人,必心生荡漾。水,是爱的基因,情的种子。“水性杨花”“鱼水之欢”,多美的词!汁液饱满,动感十足。除了情草缠绵,水中还藏何玄机?还能带来更大的精神视觉和冲击波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无论仁智,都会对水寄予厚望,向浩荡江河呈上敬意。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荀子
7、则在《宥坐》中讲一故事——子贡问:“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大水,必载大势大象、大道大德、大情大义。观瞻江河,实乃一门人生大课,可悟玄机,铸品格,升境界,晓事理。我们丢失的清单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梁启超曾寄望中国少年具
8、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等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