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

《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

ID:41162531

大小:205.01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8-18

《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_第1页
《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_第2页
《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_第3页
《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_第4页
《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每堂检测》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二)(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那种叱咤风云、声震宇内的如公孙衍、张仪一样的英雄人物。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为不过是“妾妇之道

2、”,只知道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只知道顺从君命。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概括了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所为,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异曲同工。(1)(3分)C(孟子并不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只是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所以,孟子反对的是对君王的绝对顺从。)(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3分)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也”的主张,来讽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曲意逢迎之辈;此外,君臣之道却也如“妾妇之道”,但是臣子对君王也不应该是绝对的顺从。孟子曰:“有大人(1)之事,有小人之事。且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2)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膝文公上》4)【注释】(1)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 (2)路:指奔波、劳累。(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论断,是强化

4、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思想。B、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现象,他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孟子这种观点,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孟子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批判。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跟《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已经说过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其实都在强调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A(孟子最初说的是社会分工问题,后人却加以曲解)(2)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孟子提出的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请简要概述(3分)孟子毕生为“民”请命,呼吁当政者实施仁政。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最早讲的是社会分工问题,也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6、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选自《孟子·公孙丑上》9)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

7、而不忧伤。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C(原文句子理解错误。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

8、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