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58857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7
《【毕业论文】浅析网络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 浅析网络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摘要]人类的传播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而决定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主要阐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计算机空间,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
2、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互联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网络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
3、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
4、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 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
5、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发布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 (二)网络对新闻价值取向变化的积极影响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
6、,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求。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基点却是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出发。实现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有机结合。 2.从宣传本位回归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这样的取向易造成说教倾向的宣传,造成令人生厌的“宣传腔”。网络新闻以新闻本位为传播,满足了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求。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进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在宣传本位和
7、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②魏津珠:《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载《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约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