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58377
大小:2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7
《2006年夏季三江源地区特旱气候的诊断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6年夏季三江源地区特旱气候的诊断分析戴升李林王振宇(青海省气候中心,西宁,810001)摘要:通过对1961~2006年青海省地面气象资料和100hPa、500hPa格点资料和太平洋海温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气候变暖是三江源夏季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20世纪90年代显著增温以来,三江源夏季气温增温速率明显加快,2006年达到极值;(2)100~500hPa环流异常(暖高压)是造成三江源地区盛夏干旱的直接原因;(3)前期5月西太平洋海温也是影响三江源地区夏季干旱程的因子之一。2资料和方法选择1961~2006年三江源地区时间较长、代表性好的泽库、河
2、南、玛沁、达日、玛多、久治、班玛、玉树、杂多、曲麻莱、清水河、囊谦、兴海、沱沱河、五道梁等15个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同期北半球的500hPa、100hPa格点资料、500hPa环流特征量资料及前期5月太平洋的海温资料(5°×5°),用计算出的干旱指数(SPI),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用用 SPI的等级划分:由于标准化
3、降水指标就是根据降水累积频率分布来划分干旱等级的,它反映了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降水气候特点。其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具有气候意义,不同时段不同地区都适宜。表1: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干旱等级等级类型SPI值出现频率1无旱-0.5<SPI68%2轻旱-1.0<SPI≤-0.515%3中旱-1.5<SPI≤-1.010%4重旱-2.0<SPI≤-1.55%5特旱SPI≤-2.02%3盛夏干旱时空分析8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上旬图1:7月中旬~8月上旬及8月上旬三江源干旱指数变化曲线4干旱成因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是导致2006年盛夏三江源地区高温干旱的主要成因。200
4、6年5月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温比往年偏低,北太平洋海温比往年偏高。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偏强,青藏高压较常年偏强。副高的这种异常形态,不利于南方的暖湿气流到达三江源地区。另一方面,三江源地区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这种气候状况长期控制了三江源地区,导致伏天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较长,对三江源等地区影响十分突出。降水量作为计算降水指数(SPI)值的量,变化趋势跟干旱指数基本一致,这里不再作为影响干旱成因来讨论。4.1气温变化7~8月气温………7~8月历史平均气温图2:1961~2006年7~8月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变化曲
5、线7月中旬~8月上旬最高气温气温………7月中旬~8月上旬干旱指数图3:7月中旬~8月上旬三江源地区最高气温与三江源地区干旱指数4.3环流特征量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脊线………干旱指数图4:1961~2006年7月上中旬~8月上旬干旱指数(SPI)与前期6月的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脊线4.4太平洋海温图6:1961~2006年7月上中旬~8月上旬干旱指数(SPI)与前期5月西太平洋海温相关场5结语①1961~2006年7月中旬~8月上旬三江源地区共发生干旱13次,其中特旱1次、重旱3次、中旱4次和轻旱5次,非干旱33次。2006年8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上旬,三江源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特旱
6、,干旱程度位居1961年以来干旱之首,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特旱,干旱严重程度实属罕见。②全球气候变暖是三江源地区夏季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进入本世纪后三江源夏季气温增温速率明显加快,2006年达到极值,平均气温高出历史平均值2.2℃。1961~2006年7月中旬~8月上旬三江源地区最高气温与干旱指数有很好的反向关关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三江源地区的夏季最高气温逐年升高,变化倾向率大于平均气温的变化倾向率,极端最高气温不断突破历史极值,加之三江源地区夏季降水量逐年减少,导致了三江源地区严重干旱频次的增加,也加剧了干旱的发展。③三江源地区盛夏上空100~500hPa暖高
7、压是造成三江源地区盛夏干旱的直接原因。干旱年100hPa环流形势属于西部型。非干旱年,100hPa环流形势属于东部型或带状型,极涡偏强,中心偏向亚洲北部。与之对应的500hPa图上,极涡偏向东半球,中东高压东伸脊线在61°E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线在116°E附近,75~105°E,35~55°N有低压槽活动,孟加拉湾低槽十分活跃。④当前期5月西太平洋海温越低(高)、加尼福尼亚海域海温越低(高)、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越低(高)、北太平洋海温越高(低),则7月上中旬~8月上旬降水量越少(多),干旱指数越小(大),干旱程度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