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51770
大小:540.06 KB
页数:150页
时间:2019-08-17
《唐代文学史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中唐贞元元和诗坛(中唐诗歌后期)一、中唐元和诗人刘禹锡、柳宗元(略)两人都是政治革新派,政治际遇对他们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1.刘禹锡个性刚毅,政治诗充满反抗性斗争性,一些诗多以讽喻笔法,立意深刻,含蓄尖锐的抨击政敌,“深于影刺”(王夫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一些生活感兴之作也俊爽明快,充满激越昂扬的情怀。如《秋词》、《扬州初逢乐天席上
2、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咏史怀古诗和民歌作品分别以沉郁雄阔的历史沧桑感和清新率真取胜,前者更为人称道,反映出革新家对历史与人生沧桑的深沉思索。民歌作品《竹枝词》等显示出当时的诗人向民间学习已求新的倾向。要求掌握刘禹锡各类诗的代表作。2.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略)革新失败政治沉沦的悲剧,激切孤直的个性使其终一生都未能舒怀、超拔出来,也使他的山水记游诗染上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
3、山水中时时印有迁谪郁愤幽怨的诗人自我形象,使诗呈现清冷峭拔的意境。如《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分析此诗的山水之美与氛围,注意特色。(见书)其它一些看似淡泊平和之诗,如《溪居》、《夏初雨后寻愚溪》,其中不免有强作闲适之味。在山水诗的笔法上,(1)柳宗元偏爱峭厉之感的意象和冷色色调,使诗境阴暗幽冷。(2)常选用形象尖利的词语。暗淡的
4、冷色调与词语的尖利峭硬结合一起,使作品呈现出冷峭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江雪》。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烛。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与《江雪》同是生命情调的反映,如何看?后世对此诗最后二句有争论,一主张删去,一主张保留,为何?后人之比较韦柳:苏东坡《又书黄子思诗集后》:“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子厚,发秾纤与简古,寄至味于淡薄,非余子所及也。”王世贞《艺苑卮言》:“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
5、,尤不足道。”王渔洋(士禛)《论诗绝句》:风怀澄淡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哪得比苏州。二、韩孟诗派(了解时间、特点、代表人物)贞元元和年间出现的一个诗派,又称奇险派。代表人物韩愈、孟郊、李贺,还有卢仝、刘叉、马异、皇甫湜等。他们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主张不平则鸣、抒发情感,强调笔补造化、师心做怪的艺术功力,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艺术手法上喜用僻字拗句、押险韵,想象出人意表,构思奇特,意象造境险怪,诗风险怪奇崛,一扫大历以来诗坛平淡萎靡的流弊,异军突起,对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郊寒
6、岛瘦”、“卢奇马怪”了解“不平则鸣”:来于韩愈《送孟东野序》,关于其中“不平”的含义理解有歧义,一种观点是“不平静”(钱钟书),一种观点是“不公平”。此外还有是否针对诗歌创作而言的看法。(结合韩愈诗文创作看,不平则鸣实际并不仅仅限于诗论)。究其所写的对象(穷愁的孟郊)和韩愈在其它文章中(如《荆潭唱和诗序》等)所言,不平则鸣偏于指向鸣不幸、鸣愁思穷苦,也即不公平、受压抑引起的情感波澜。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
7、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明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三、韩愈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史上,韩愈的古体与近体影响大不相同,近体基本循着传统的写作道
8、路,但古体则有过一个从平淡到奇险又归于平淡的过程(参见教材注释),奇险诗风是韩诗最鲜明的标志。1.奇险诗风形成的原因:戛戛独造的创新精神、李杜的影响(奇险之美源于杜甫);力大思雄的才气;坎坷辛苦的人生经历;岖嶔不平的意气、矫情越俗的意趣。愈生三岁而孤,由长兄嫂抚养长大,早年刻苦勤学,十九岁进京赴试,三试不第,至二十五岁方中进士。后经吏部考试,又三试不中。长安十年,困厄悲愁,“吾所取资,日求于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